古代衣衫描寫3(1 / 2)

另外,明代男子官員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這是以黑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展開時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婦女則流行穿「比甲」服裝,它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清朝

龐雜繁縟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製度是中國曆代最為繁雜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補服」的特徵。

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似馬蹄,因滿族人善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禮服。「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樣,主要特點是在馬甲上有彩繡裝飾。

清朝時期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發式,剃去前額發,把頭發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頒令。

婦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袍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近代

社會革命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激起了「廢除帝製,剪掉辮發,更換服飾」的訴求。由於當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整個社會包括服飾方麵也日漸變化。當時的男子服飾主要有長衫、馬褂,青年人穿西裝和「學生裝」,「中山裝」則成為民國時期最時髦的服裝。

「中山裝」的出現是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黨人穿什麼式樣的服裝是個大問題,他依據中服和西服式樣進行了改革。最初的式樣有背縫,在後背中腰處有腰帶,前門襟有 9 顆扣子,上下口袋袋褶外露。孫中山先生帶頭穿這種服裝,人們為紀念他就稱這款服裝為「中山裝」

在民國初期,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沒有太大分別,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的旗袍才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變化,更加舒適、合體、美觀,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感。

金縷玉衣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扁方

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隻二寸。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這種珍貴的翡翠製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發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發,強烈的對比色調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想到這裏,璃月努力平息住腹中的怒氣,緊閉雙眸,手指握緊,然後冷冷睜開眼睛,瞳孔如烏黑澤潤的瑪瑙,眼裏散發一股清冷的寒光,冷洌逼人,精銳犀利,透著濃濃的冷淡無情。潔白無暇的冰蠶絲錦袍,腰束一條鑲有南海黑琥珀的紫金玉帶,頭戴琉璃明珠玉冠,一頭如墨的發絲隨意飄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