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不同之大學(4)(1 / 1)

有關校園環境最關鍵的當然就是各種室內環境了。

大學,說到底還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因為主要的活動場所還是教學樓(或報告廳或階梯教室或操場等等)、食堂(有的學校叫餐廳,感覺有點高大上了)還有寢室。

其中寢室是我們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因為睡覺和沒有課時大都會待在這裏。

如果還有別的地方去,那一定是圖書館或大禮堂或各種運動場所了(包括露天的和室內的)。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教學樓了,一般每天2~4節大課,一節大課90分鍾,課間休息5~10分鍾(很可惜,我們學校就是五分鍾……就像有些人說的,拉屎時間都不夠,不過課上可以出去上廁所或打電話,一般老師都通融的)。

所以一天在教學樓可待上3個多小時乃至6個多小時。

最後一個嘛當然是食堂了,如果把在食堂排隊的時間也算進去,一餐起碼20~30分鍾,如果你吃的慢可能還得多個5~10分鍾。

這樣算來一天在食堂也得待個一兩個小時。

其他的時間我們都在戶外或走或跑,那是我們放空自己的時間。

或許在去教學樓的路上我們會想:今天這節課學什麼呢?會不會很難呢?老師會不會點名呢?我要不要逃課呢?

嗯,對,大學裏,很多人都說沒逃過課或沒掛過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大學算是完整的……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當你經曆過逃課,然後發現下節課你聽不懂時,你也許會後悔;當你經曆過掛科,然後再經曆補考或重修時,你也許會落淚。

所以,在我眼裏,他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如果你的大學能夠更加平安順利,你照樣能夠享受到大學裏的每一寸美好,而且隻有更好。

畢竟逃課和掛科並不是美麗的風景,除非你能確信在你逃課期間你學到了課堂上沒學到的更多知識,在你掛科後再次複習補考或者下學期重修時心裏沒有埋怨自己。

我們還會在去食堂的路上考慮去哪個食堂哪個窗口消費,甚至會期待某些菜品的出現,會盤算著校園卡裏的錢夠不夠、需不需要充值,也許還會擬定吃完飯的時間,加快腳步之類的……

路上,雖然隻是腳在走,但是腦子很多時候並沒有歇著,甚至比上課時更忙,雖然思考的也許隻是小事。

路上聊天的人也並不少,談論學習、工作、娛樂等等。

露天的戶外,學校裏大多都種有很多的樹,桂花樹、櫻花樹、廣玉蘭樹,常青樹、樟木樹、小灌木,種類繁多,我隻是列舉了我們學校的。

其他學校的種類可能更多,特別是那些個名校、百年老校之類的。那些學校的樹可能都長成了參天大樹,夏天會覺得十分陰涼,而新一點的學校大概就沒有這個福分了,樹還是一小株一小株的。

大概每個學校都會有修路的時候,那個時候不熟悉學校的路不會繞行絕對會讓人傷腦筋,所以,熟悉經常會去的地方和寢室或食堂之間的各條路線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三暑假和黃玲去C大的經曆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沒有路牌指示的大學就像一個迷霧森林,完全不知道從何而來,到哪兒去……

幸好那時有地圖軟件的支持,不然迷路是妥妥的,因為那是第一次去。

還好我們學校每個大校門門口不遠處都有一塊金屬展示牌,牌裏鑲嵌著學校的地圖,而且學校每個岔路口也都貼心地指明了道路的名字或者地標性建築(如圖書館,幾號教學樓之類的)。

所以,自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抱怨過我們學校小或者路彎彎繞繞之類的了,因為比起C大它簡直不能再好。

也因此,我覺得學校小真的是天大的福利,熟悉起來也快多了。

我們學校的建築隔的也比較開,所以一樓兩側貼的什麼什麼學院字樣還有上方掛的更大更醒目的幾號樓字樣都特別醒目,C大的完全不走近就什麼都不知道……

大學校和小學校(麵積方麵,略帶知名度)教學樓數量、宿舍數量、學生數量、運動場地數量等差異還是非常大的,戶外環境也因此呈現較大差異,但大概也就上麵所說的這些了。

但對學生最重要的還數宿舍環境,其次是教學樓還有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