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草根含義與特征
“草根”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其原義是指由下層如基本單位或社區驅動的政治運動。目前草根一詞已得到廣泛應用,一般認為它包含兩方麵的含義:一是指同政府相對的非官方的、民間的勢力,比如一些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一般都可以看做是“草根階層”;另一種含義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視的民間、小市民的文化、習俗或活動等等。例如民間技藝、山寨春晚等。
“草根”具有的特點以下特點:“草根”看似柔弱,實則頑強。當草根文化、草根組織麵對威權時,一般顯得弱勢,其言論與主張似乎很容易被壓製。但是,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根精神,其生命力往往超過所有人都想象。草根遍布社會每一個角落,分布廣泛。正由於草根分布廣泛,其生命力也強盛、其影響也廣闊。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草根社會之中,草根社會每時每刻從方方麵麵影響每個人都行為。但是,草根們的力量是分散的,雖然影響廣,但很多時候必須屈從於威權的力量。
近年來,草根力量正在崛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各種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人民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多的個人權利,同時,人民的個人維權意識空前強烈;互聯網技術使草根的力量更加彰顯,人們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的表達自己意見的平台。人們通過如博客、微博客、論壇等多種自主的形式,發表各種言論,交流自己的思想。
1.2旅遊發展的草根化趨勢
1.2.1旅遊者草根化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外出旅遊的人很少,外出旅遊多以公務旅遊為主。隨後,一些效益較好的企事業單位開始組織員工旅遊,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旅遊開始成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自己報團參加旅遊。旅遊者呈現草根化趨勢,主要表現在旅遊者人數急劇增加,普通百姓參與旅遊。根據曆年統計年鑒,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旅遊人數增加速度極快。2008年的旅遊人次是1994年的3倍多,並且近年來,增速有加快的趨勢。
1.2.2旅遊目的地草根化
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前,民眾的旅遊的主要類型是觀光旅遊,旅遊目的地主要是名山大川以及其他著名風景名勝區。20世紀90年代以後,旅遊的休閑度假色彩日益濃厚,旅遊目的地草根化的趨勢逐漸明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逐漸壯大
鄉村旅遊也俗稱農家樂,因為鄉村旅遊能夠提供親近自然、返璞歸真、休閑度假的感受,同時鄉村旅遊相對於觀光遊具有費用低廉,參與方便等優點,從20世紀90年代起,鄉村旅遊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旅遊方式,成為很多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表1—1列出了我國一些地區的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發展概況,可以發現,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已在我國的旅遊業發展中已經占有重要地位。
(2)社區旅遊的發展
社區旅遊是當地社區居民(一般是鄉村、貧窮或邊緣地區)邀請旅遊者拜訪其社區,並提供過夜的食宿安排。這些食宿安排是以下的一種:
第一,在社區內住宿,如在社區範圍內的土地露營或付費在居民家中食宿。
第二,在社區居民所有的物業內食宿。
第三,在社區居民經營的物業內食宿。
總之,是由當地居民作為土地管理者、旅遊企業或服務提供商或提供者,一部分旅遊收入是提供給當地社區的。
可見,社區旅遊是一種旅遊者參與社區生活的一種旅遊形式,這種旅遊形式一方麵可以為旅遊者提供獨特的旅遊經曆,同時旅遊者為解決當地社區的貧困,或保護當地社區的文化或自然資源作出貢獻,最終促進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旅遊區別與傳統旅遊模式,其目的是促進社區的發展。
社區旅遊可以使旅遊者認識當地社區習俗、風土人情和野生動植物,促使旅遊者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信仰。社區也可通過旅遊體現其商業和社會價值,促進社區發展,資源與傳統的保護。
國際上,社區旅遊已是旅遊的熱點和學者研究的熱點。在我國,社區旅遊也蓬勃發展,如在一些古鎮、古城,避暑地,都有一些遊客長期居住在當地居民家中,幾乎完全融入了當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