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師的觀察
教師應善於觀察,通過觀察,教師能了解許多有關學生的情況。教師講解的內容學生是否理解,有否疑問,有時會在學生的表情上有所反映。而具有敏銳觀察力的教師則能從學生的麵部表情中獲得有關信息。通過觀察,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學生違反紀律的預兆,以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行為繼續發展。通過觀察,教師還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以便采用適當形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4.教師的情感
教師所表現出的深刻而正確的情感對培養學生相應情感有重大影響。例如,堅持真理、明辨是非、言行一致之類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以及堅持己見的熱情,對違背和歪曲事實真相而感到羞愧之類的理智感,對優美景物、精美工藝、高尚品質、良好行為所表示的讚美及其引發的美感等,都對塑造學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具有極為重要的示範作用。除了教師良好的情感特征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之外,教師對學生深情的關懷和指導更能影響學生的情感和學業。熱情的教師很容易使學生受感動,並使學生發生肯定的情感反應,他們會樂於向教師談論自己的問題和接受教師的教導,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這種富有情感的關係,也便於教師了解學生和有效地教育和影響學生。當然,教師對教育工作和學生的深厚情感,來自他對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隻有那些願意獻身於教育事業,將培養新人作為自己神聖職責的教師,才會對學生抱有真摯的情感,才會主動地關心、愛護、引導、教育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師長。
5.教師的意誌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如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和自製力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有利於教師搞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複雜、艱巨,沒有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很難勝任。而當學生在學習中碰到困難需要老師反複講解時,或者某些調皮學生不好好學習、不守紀律時,如教師缺乏應有的耐心,就可能以粗暴態度對待學生,給學生留下不好形象,無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甚至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
教師的意誌品質通過教學活動或師生交往,能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意誌品質。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是堅定還是動搖,是獨立還是盲從,是果斷還是猶豫,是自製還是衝動,客觀上都會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教師本人首先要有良好的意誌品質。
二、教師應有的教學能力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從事教學,要搞好教學工作,教師必須具有相應能力。
1.教學組織能力
要使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進行妥善的組織,所以教學組織能力是教師應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師首先要按照教學要求和教學時間,確定教學內容。然後,對教學全過程作出全麵規劃,製訂教學大綱,編寫或使用教材,以及組織課堂教學。課堂講授時,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講課技巧、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時間的正確把握等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
教師不但要完成上課任務和批改作業等經常性教學環節,還要合理安排課外輔導,接近和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善於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啟發、教育學生刻苦鑽研。最後,教師還要合理組織課程總複習,出考題,安排考試,閱卷,講解試題,等等。
可見,整個教學過程都需要進行良好的組織,任何環節組織不當,都可能引起教學秩序發生混亂,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學組織能力的強弱,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2.言語表達能力
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教師的言語表達應清楚明白、通俗、易懂,便於學生理解、接受,尤其從事低年級學生教學工作的教師更應如此。教師的語言表達也應合乎邏輯、語法正確,便於學生加強記憶,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的語言表達還應把握好語音、語調和語句速度,要有抑揚頓挫,必要時伴有適當的麵部表情和手勢,便於學生在生動、活潑、豐富、形象的教學方式中加強注意力,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教師的語言表達如能富有情感,對所授知識進行富有感情的表述,更能激發學生相應的體驗,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所以,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是教師搞好教學的基本條件之一。
3.思想教育能力
教書與育人常表現為同一過程,即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所表露的思想、觀念、道德水準等能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即使是專業課程教師也應具有清醒的主觀意識,善於調控自己的言行,注意言語表達中的思想傾向,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進行學生的思想教育。這種教育主要表現在兩方麵:其一,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常常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此時,教師要善於啟發、教育學生,轉變學生態度,幫助學生克服主觀障礙,提高學習質量;其二,教師要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就要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正麵教育,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特征去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在德、智、體得到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