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心理現象的探索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然而,作為知識體係的心理科學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中,卻未獲得獨立存在的形式,因為古代心理學一直從屬於哲學,包含在哲學母體之中。1879年,由於馮特(W.Wundt)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同時自覺運用實驗法將心理現象置於受控條件下加以研究,心理學才完成了由純粹思辨性研究到客觀、具體研究的轉變,心理學才真正脫離了哲學母體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可見,對心理現象的探索盡管已存在了幾千年,但以獨立科學麵貌呈現的現代心理學至今僅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百年的曆史是短暫的,而心理學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目前,現代心理學所引申的研究領域之廣,涉及的探索對象之多,形成的分支學科之全是其他科學無法與之相比的。從總體上看,現代心理學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和應用研究領域。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任務在於,揭示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以客觀、正確地理解、描述、解釋心理現象;心理學應用研究的任務在於,將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運用於社會各實踐領域,掌握心理活動的各種特殊規律,從而改變、控製和預測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方式,提高活動效率。所以,現代心理學既是一門主要探索人類自身精神現象的理論性科學,又是一門與現實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極為密切的應用性科學。
有鑒於此,一個現代人(尤其是現代大學生)如要科學地理解自身的精神現象,要熟練地掌握優化心理素質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方法,要在各種實踐中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優勢,處理好自己所遇的種種問題,成為競爭社會的強者,就必須了解和掌握現代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方麵的知識。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為了使現代大學生都能建構起適應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十年前,複旦大學開設了“現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課程,將其作為全校本科生的綜合知識課。近十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非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對現代心理學十分感興趣,他們希望了解心理知識,渴望掌握心理規律。由於他們努力學習、刻苦鑽研,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與此同時,許多學生就本課程的教學體係和教學內容提出了不少建議。這些建議多半圍繞一個共同主題,即如何使本課程體現實用性,以符合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要求,能對生活和學習有實際指導意義。
依據學生的建議和希望,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先後經過五次大的調整與充實,現已基本符合文理科學生的共同要求。所以,《現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一書是在十年大學教學的基礎上,經教師和學生集思廣益,反複修改、充實和完善,才逐漸成形的。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個體心理原理與應用”(第1章至第7章)介紹了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這部分內容是現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其中涉及與動機、注意、記憶、思維、情緒、情感、能力、性格等有關的心理學原理與相應的應用性知識。誠然,此類應用性知識並非操作性技能,而是伴隨著人的自身素質的提高、良好方法的掌握、各種能力的增長,才能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體現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