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糖)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給熱能,人體熱能的55%~65%由其供應。此外,碳水化合物還參與細胞構成、營養素在體內的代謝及保肝解毒(肝糖元)等作用。
碳水化合物按其結構不同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
單糖可以不經過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身體吸收利用,葡萄糖(血糖就是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都屬單糖。葡萄糖是腦細胞的惟一能量來源。
雙糖有蔗糖(白糖、紅糖、冰糖)、乳糖、麥芽糖等,需分解為單糖才能被身體吸收。
多糖有澱粉、纖維素、果膠和瓊脂等,是由數千個以上葡萄糖分子組合而成。澱粉是人體糖的主要來源。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穀類和根莖類食物,如米、麵、玉米、小米、紅薯、馬鈴薯等。
近代醫學研究發現,糖的種類與衰老的關係非常密切。單糖攝入體後,因沒有經過人類長期的進化中對澱粉類(多糖)的消化過程,快速直接吸收進入血液,使糖代謝功能紊亂,加速衰老。中老年人在食物的選擇上應注意補充一些粗雜糧,盡量不吃或少吃糖和過甜的糕點。
礦物質(無機鹽、灰分)
人體組織中含量較高的礦物質稱為常(宏)量元素。有鉀、鈉、鈣、鎂、硫、磷、氯等7種。礦物質不能在體內合成,隻能靠食物供給。礦物質占人體體重的4%~5%,是生物體的必需組成成分,有多方麵的功能。
礦物質的相對平衡對延緩衰老至關重要,缺少或過多均可引起代謝機製的紊亂。
在我國老年人群中,鈣是比較易缺乏的常量元素。鈣在人體中約占體重的1.5%~2%。其中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1%遊離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及血液中,與骨骼中的鈣維持動態平衡。適當供給維生素D有利鈣的吸收。而膳食中的草酸、植酸及磷酸鹽都能與鈣結合形成難溶性物質,影響鈣的吸收。
所以膳食中鈣、磷應有適宜的比例,成年人鈣、磷之比為1:1~1:2,當鈣與磷的比值小於1:2時,會影響體內鈣的儲留而引起骨質疏鬆症。體脂過多和年齡增大,鈣的吸收也會減少,所以,老年人易骨折並難愈合。奶和奶製品是鈣的最好來源,發酵的酸奶更有利於鈣的吸收。魚、蝦、豆類、蛋類、海產品等都含有較豐富的鈣質。
微營養素(微量元素、維生素)
人體組織中的礦物質除常量元素外,還有含量低於萬分之一的一組微量元素。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包括碘、鋅、硒、銅、鉬、鉻、鈷及鐵;可能必需元素包括錳、矽、硼、礬及鎳;有潛在毒性但在低劑量時可能對人體有必需性的包括氟、砷、錫等。老年人一般較易缺鐵,動物性含鐵食物較易吸收,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髒、腎髒、心髒,瘦肉、大豆、紅棗、木耳、綠葉菜等。
近年來專家研究證明,自然環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與抗衰延壽有密切關係。據檢測,巴馬長壽區的微量元素鋅、錳、鐵、銅、鉻較高,巴馬長壽老人的頭發具有高錳、低銅的特點;劉汴生教授檢測湖北百歲老人體內富錳、富硒和低鎘;百歲老人地區鍾祥縣的大米和小麥含有高硒、高鐵和低鎘,而黃豆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鈷、鉬含量高於小麥。
據研究,錳是多種酶的激活劑,對血脂和血壓都有影響;硒能維護細胞的正常結構,提高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銅能誘發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鈷、錳、硒攝入不足和鎘、銅攝入過多,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硒、鉬攝入不足會使腫瘤高發。百歲老人集中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中的微量元素豐富以及體內代謝特點,可能與他們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發病率推遲或偏低有關,因而有利於抗衰延壽。
維生素是必需從食物中獲得的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極微量天然有機物。它們多數是身體酶的成分,起調節、促進身體生理功能的作用。分為脂溶性(維生素A、D、E、K)和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兩大類。如果缺乏,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缺乏症。
水及生物活性物質水占體重的50%~60%,廣泛存在於細胞內外。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出都需要水。水能溶解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促進新陳代謝,在維持身體各種生理功能和各髒器的正常活動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水的攝入和排出一般都保持動態平衡。飲水過少,或失水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
失水占體重2%就會口喝、尿少。
失水6%會引起全身乏力、無尿。
失水達體重的20%就會引起狂躁、昏迷而危及生命。
人體內的水分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70歲時約比25歲時減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