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樂天就是樂觀地對待事物發展,知命就是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要認識到新陳代謝是社會和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到了老年階段已是弱勢群體,在物質待遇上要知足常樂;碰到心裏不平,想不通的事情,眼睛要往下看,與更差、更困難的相比;對待逆境要自得其樂,月有陰晴圓缺,隻要留得青山在,總有天晴時;對待生老病死,要認識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物競天擇的必然結果,無論誰也無法抗拒;家裏一旦發生不幸事故,要想得寬些,要善自珍重;要善於遺忘——忘記一切不幸的遭遇,忘記人有生死,忘記自己的年齡,擺脫困擾,心往好處想,通過自我調節,避免無端煩惱。
仁以待人
“仁”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有兩層意義:仁者愛人,就是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仁者恕人,就是寬宏大度,會原諒人,不計較、不嫉妒。在百歲老人的走訪中,很多人具有這樣的美德,印證了“仁者壽”的結論。同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獲得了快樂。
善於轉變消極情緒對待消極事件,“A型”性格者常急躁發怒,內向型個性者常悲觀抑鬱,有損健康和壽命。正確的處理方法應為:一是轉移。即當消極情緒襲來時,把注意力向其他方麵轉移,轉到可以使自己輕鬆愉快的事情上。如欣賞音樂,聽幽默小品和相聲,庭園漫步,欣賞花草樹木,使心情得到鬆弛。
二是意控。當受到刺激感到憤怒、怨恨、焦慮或悲傷時,要用理智分析,用堅強的意誌去努力控製自己的情緒,力爭不要讓緊張的情緒超過一定限度。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天有不測風雲”。事情已發生,憤怒、焦急、憂傷過度隻會損害身體於事無補,從而做到製怒、忍讓、節哀。
三是宣泄。把刺激造成的緊張隋緒發泄出去。如找親友談心,把內心深處的情緒傾吐出來,想哭就哭一陣,有氣就發一通,通過各種辦法給緊張情緒找一條宣泄的出路。不把怒氣和憂傷悶在心裏,也不要遷怒於人。
融入社會老年人最怕孤單、寂寞。在孤獨的環境中,往往想入非非,常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中。離、退休後個性切忌向內向型轉變,應與知心朋友常來往,並繼續參加一定的社會活動,使自己始終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並繼續關心國家大事,消除由於孤獨帶來的鬱悶。
建立和睦的家庭氣氛目前,我國大多數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庭中,老年人的精神狀態與家庭氣氛息息相關。家庭氣氛的調適決定於代際關係。在家裏,老人要心胸豁達,關心、體貼晚輩,愛護晚輩,把家務事放手讓年輕人管,盡量少幹預,不為瑣事而爭執,在生活上不要求千篇一律。晚輩則要想到長輩為國家、為社會、為哺育後代辛勤一生,現在年老體弱需要關懷、照顧、體貼,而這也是應盡之責。從而共同營造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和睦、團結、融洽的家庭氣氛。
積極防治已有疾病首先,要認識到60%的老年人患有老年常見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自我保健的重點是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要有良好的情緒。有病要抱“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與醫生積極配合療養。不要過分地緊張,以免導致情緒波動,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調查中發現,百歲老人中多數患有高血壓病。
隻要堅持服藥,度過老年關也可長壽。有了信心,不背思想包袱,加上醫學科學的日新月異,許多慢性病都將不會影響壽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