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性格則完全相反,動作從容,平和安逸,悠閑自得,不爭強好勝,易於滿足。
國內外很多研究資料表明,“A型”性格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兩種性格類型與長壽的關係,目前尚缺少數據統計研究。我們參照全國心身醫學協作組製訂的“A型”性格問卷,在同一時間、用相同方法對344名90~109歲長壽老人及256名60~69歲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A型性格長壽組隻占32.3%,60~69歲組占53.1%;B型性格長壽組占48.8%,60~69歲組隻占28.5%。兩者比較,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表明長壽組具有“B型”性格多、“A型”性格少的特點。這一特點使他們減少或推遲罹患心腦血管等疾病,從而有益於長壽。
外向型開朗,內向型沉寂個性是人在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區別於他人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特征。個性的形成是由遺傳、家庭、教育、社會生理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於一個人心理的結果。因此,它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國外心理學家榮赫(CG.Jung)把人的個性分為內向、外向兩型。內向型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定向,以及圍繞個人內在世界的主觀知覺與認知占優勢的性格類型,其注意與興趣指向其自身及主觀世界,謹慎、沉靜、自甘寂寞,富於想像,顧慮多,不願與社會人群交往,待人處事多以自己的觀點為準則,缺乏自信與勇氣,外表冷漠;外向型則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感情流露於外,性格開朗,自信心強,待人友好、坦率,愛社交,適應能力強,待人處事多依據客觀的估計。
我們將個性類型用於上述兩組人群進行個性調查表明,60~69歲組中,內向型個性占51.6%,外向型個性占48.4%,即內向型略多於外向型,這與一般人認為“老年人日益傾向於自我中心,熱衷於滿足個人需要”的看法相一致。在長壽老人中,外向型占63.7%,內向型隻占36.3%,外向型明顯多於內向型,也明顯多於60~69歲組。說明他們個性外向,開朗樂觀,坦蕩無憂,從而獲得長壽。
綜上所述,情緒樂觀、“B型”性格和外向型個性構成了長壽老人的心理特點,也是心理健康的具體體現。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學者們提出了不少標準,這些標準多大同小異。下述兩個標準較有代表性。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七項標準:智力正常;善於協調和控製情緒;具有較強的意誌品質;人際關係和諧;可以能動地適應、改善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老年人心理健康十項標準心理學家曾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檢測、歸納總結為十項標準:1.感覺和知覺尚好,稍衰退者,也可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彌補,如戴眼鏡、使用助聽器等,判斷事物不常發生錯覺,表達思想不羅嗦;2.邏輯思維清晰,說話不顛三倒四,考慮問題、回答問題時有一定條理;3.想像力豐富,不拘泥現有的框架,能夠將現實生活與過去的經曆結合起來,對社會有一定的積極貢獻;4.情感反映適度,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不會事事感到緊張。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可以想得開,不至於產生過多的計較;5.意誌堅強,做事有始有終,不輕易衝動,不常常抑鬱,能承受各種悲痛和歡樂。遇到事情,能“既來之,則安之”;6.態度和藹可親,能常樂、能製怒;7.人際關係良好,樂於幫助他人,也受他人歡迎;8.學習能力基本不衰,始終堅持學習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的知識和技能,並且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9.有正當的業餘愛好,平常總有一至幾項業餘愛好在忙碌,不致於無聊;10.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保持一致,遵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倫理規範,在社會上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