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健康長壽具備的條件(1)(2 / 2)

幸福型=長壽+健康+有獨立生活能力;痛苦型=長壽+病殘+喪失生活能力。

活到百歲不是夢百歲老人在我國人群中還不到1/10萬。

要活到百歲,可以說既有機遇,更要靠主觀努力,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機遇主要來自遺傳素質,這不是由人的意誌去選擇的。長壽老人中的百歲老人,大多有家族長壽史,其中1人的曾祖母活了94歲,祖父母和父親都活到80多歲,母親更是壽高達105歲,他已經是第4代連續長壽了。11人中5人屬第一胎生,2人屬第二胎生,而第一、二胎具有長壽優勢。

在他們的細胞核染色體上,很可能有祖代遺傳下來的某些長壽基因,或者因此而具有較強的免疫力等需要研究探索的問題。

主觀努力主要是指從小培養並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這方麵百歲壽星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和吃飯、睡覺一樣已習以為常,直到高齡從不間斷;二是有較好的品德修養和樂觀情緒,熱愛生活,關心社會,樂於助人。如百歲菜農柳菊生,奉“為善、積德”為座右銘,年輕時見一婦人賣子救母,就把身上的錢全部捐贈。95歲還常唱著山歌到菜地指導青年種菜等,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高壽者是王清珍,生於1891年9月,屬第一胎,家庭婦女,體檢未發現器質性疾病。

王清珍生活能自理,整天忙個不停,晚上常起床為孫輩蓋被褥,有一個子孝孫賢的好家庭。在她百歲壽辰時,作者曾寫詩相祝:“追星一百例,十載漸凋零;惟獨王姑健,定有長壽因。矮輕而溫順,勤動又慈仁;尊愛全家樂,期頤盛世興。”王清珍辭世前2年開始患老年癡呆,終年106歲。

千名壽星十大寫真我們先後完成90歲以上長壽老人1061名(包括100歲以上200名)的調查檢測,綜合看來,他們的健康長壽具備以下10個條件。

祖代多有長壽史,第一、二胎出生比例大據調查,老年人和長壽老人中,家族長壽率及第一、二胎出生的比例,60歲後隨著年齡組序的增加(按每10歲一個年齡組)呈階梯樣上升。到100歲階段分別達到72.8%及63.2%,說明壽命與遺傳和優生的關係非常密切。

個兒矮,體重輕者多

長壽老人普遍身材較矮,體重較輕,山區又較城市更為顯著。例如長沙市區男壽星(90歲以上,下同)身高(平均值,下同)159cm,體重45.6kg,而湘西山區男壽星身高僅152cm,體重僅42.3kg。壽星中體質瘦弱者占較大比例,這方麵與衰老所引起的肌肉、骨骼、髒器等退行性萎縮有關,從而使中高個兒老來變得矮小,當然還受到遺傳和營養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麵,瘦體型也可免受由肥胖導致的一係列疾病,也是長壽的一大秘訣。

生理值基本正常研究者曾先後對城市、山區不同環境、不同營養條件的長壽老人,測定有關造血功能,肝、腎功能,血脂、血糖代謝功能等九項血液生理值指標,盡管由於器官老化,測得的某些指標(如血紅蛋白)偏低,但基本都屬於正常範圍,且山區與城市之間沒有顯著差別,說明內髒器官維持基本生理功能是長壽的必備條件,城市老人也能長壽。

靜以養性,純樸樂觀長壽老人傾向於少思寡欲,無多愁善感和奢求妄想,易隨遇而安;忠厚善良,助人為樂。綜合我國百歲老人的性格特點,其中積極開朗者占48.5%,安靜溫和者占44.7%。曾對344名長壽老人和256名對照組(60~69歲)采用量表、問卷測定他們的情緒和性格類型。結果顯示,長壽老人外向型個性(53.7%)及B型性格(48.8%)

比例多於對照組。良好的情緒,開朗的外向型個性和從容平和的B型性格有利於健康長壽。

長期堅持適量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

長壽老人中,體力勞動者居多,腦力勞動者少,他們自幼參加勞動,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成生活定型。有的長壽老人年逾90仍閑不住,尚有62.4%的人每天堅持輕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2小時以上,其中有28.7%的人超過3小時,14.2%超過6小時。長期堅持適量體力活動,能延緩衰老進程,使高齡階段仍有獨立生活能力。山區環境也迫使老年人更多地堅持體力活動,這正是山區百歲老人較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