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關於醫學(8)(1 / 3)

④《嬰孩寶書》:兒科醫書,湯衡撰。書中載有“奪命散”,由礞石、焰消同煆為末製成,為治驚、利痰聖藥。急慢驚風,痰涎墜塞咽喉,命在須臾者,服之墜下風痰即愈。李時珍指出,“止可用之救急”。

⑤楊士瀛:醫學家,著《仁齋直指方》。

⑥非胃家所好:謂患有胃病之人,不可用礞石。

⑦王隱君:醫學家,著《養生主論》。主張痰為百病之源。

⑧滾痰丸:方劑名。載《養生主論》。通治痰為百病。由礞石、焰消各二兩,煆過研飛曬幹,一兩,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粒。李時珍指出,不論虛實寒熱,一概用此丸,並不正確。

⑨朱丹溪(1281~1358):元代醫學家,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素問糾略》等書。

⑩虛證:指人體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如精神疲憊、氣短音低、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等。忽而目盲,故稱大虛證。

虛虛:前虛字為動詞,使之體質虛弱;後虛字作名詞,指虛證。對虛證患者,若投以致虛之藥,將加重其虛。故稱虛虛者為盲醫。礞石本非毒藥,不致殺人,盲醫誤用,亦能殺人,因其違犯“勿虛虛”的醫療原則。

仙茅性熱,補三焦命門①

〔時珍曰〕按許真君書雲:②仙茅久服長生。③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節,苦能養氣,鹹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又範成大虞《衡誌雲》:④廣西英州多仙茅,其羊食之,舉體悉化為筋,不複有血肉,食之補人,名乳羊。沈括《筆談》雲:⑤夏文莊公稟賦異於人,但睡則身冷如逝者,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鍾乳、硫黃。觀此則仙茅蓋亦性熱,補三焦命門之藥也,⑥惟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若體壯相火熾盛者服之,反能動火。⑦按張杲《醫說》雲:⑧一人中仙茅毒,舌脹出口,漸大與肩齊。因以小刀之,隨破隨合,至百數,⑨始有血一點出,曰可救矣。煮大黃、補消與服,以藥摻之,應時消縮,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弘治間,東海張弼《梅嶺仙茅詩》,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來乞墓銘”之句。⑩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藥縱恣以速其生者,於仙茅何尤?(《仙茅·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754頁)

【注釋】

①仙茅:《本草綱目》草部山草類。味辛、氣溫,有毒。功能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開胃。李時珍分析了仙茅的藥性與功效,指明服用仙茅的益處及久服仙茅的危害,留下可貴的醫話。

②許真君:東晉道士許遜(239~374),學道於南昌西山,傳說全家42口飛升成仙。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

③仙茅久服長生:道家誇大仙茅功效的神秘說法。李時珍從醫學上揭露久服仙茅長生說的荒謬。

④《虞衡誌》:宋代學者、詩人範成大著。範曾任廣西經略安撫使,所著《桂海虞衡誌》,多記廣西風土人情。此記廣西有“乳羊”,當係親聞。

⑤《筆談》:宋代思想家、科學家沈括著《夢溪筆談》。沈括對醫藥有研究,著有方藥書,後人將其與蘇軾的同類書編輯在一起,名《蘇沈良方》。其中絕大部分為沈括收集的民間驗方。

⑥仙茅性熱,補三焦命門:李時珍對仙茅藥性及功能的科學概括。超過曆代醫藥家對仙茅的論述。

⑦相火熾盛者服之動火:相火,相對於君火(心火)而言,為寄於肝、膽、心包、三焦等髒腑之火,能溫養全身。相火熾盛之人,若再服仙茅,火上加火,反而有害。

⑧《醫說》:醫書。宋代張杲撰。刊於1224年。廣載醫藥典故史料,分醫家、醫書、本草、針灸、診法、養生等49類。

⑨(lì):劃破。

⑩《梅嶺仙茅詩》:張弼作。歎其友人昨日派人取仙茅,意在長生;今日派人求墓銘,表明反而折壽。李時珍借此告誡“不知服食之理”者。

勞在肺腎忌用柴胡①

〔時珍曰〕勞有五勞,病在五髒。②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③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④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⑤寇氏不分髒腑經絡有熱無熱,⑥乃謂柴胡不治勞乏,一概擯斥,殊非通論。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⑦龍腦雞蘇丸,⑧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按龐元英《談藪》雲:⑨張知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⑩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髒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隻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矣。寇氏之說,可盡憑乎?(《茈胡·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7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