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析
數字解析
70%
《國際金融報》2012年12月8日報道,調查統計,商品房從拿地開發到賣給購房者,其中涉及到向各級政府繳納的稅費一共七大類具體37項,稅費占整個房屋銷售金額比例低則50%,最高甚至超過70%。對此,地產商任誌強表示,如果把規費、證費、市政基礎設施費等計算在內,“政府從房價中分得的份額,要遠遠超過70%的比重。”
點評:相關統計數據以及任誌強的說法,無疑表明,老百姓的買房錢被拿走了七成以上。這聽著讓人有一點兒不敢相信。一直以來,公眾對高房價的指責對象,一個是土地財政拉動了房價上漲,另一個是開發商暴利。如果按照70%政府拿走了這個說法來計算,剩下的30%中,再去掉鋼筋水泥等建築成本,開發商還有賺頭嗎?
然而仔細分析起來,又不難發現,一個建設項目,從規劃到立項、從動工到建成房子、從銷售到入住,每一個環節,無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稅費,都是政府部門征繳和收取的。比如土地出讓金、拆遷管理費、營業稅、印花稅、城建稅、企業所得稅等等。如果將這些全部加起來,與房價對比,超過房價50%恐怕也算不上是一件奇怪的事。
老百姓的買房錢,政府拿走了70%解釋了很多以前讓人想不通的現象。比如經濟發展、稅收收入等方麵的房地產依賴,比如一些建築偷工減料、質量堪憂等。
買房錢“政府拿走七成”或者是有一點誇張的,但70%沒有,50%呢,40%呢?這樣的比例,是否已經構成了推高房價的因素,是否已經是在與民爭利,背離了藏富於民、還富於民的執政原則和目標?或者我們可以問一句,有關住房的相應稅費,是否還有下降與減免的空間?看來,政府調控房價,為老百姓減負,還得從進一步減免稅費開始!
13人
據12月6日《珠海特區報》報道,氣溫驟降,為了使街頭流浪者等特殊人群能夠過個溫暖的冬天,12月5日晚,珠海市民政局和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深入大街小巷,分別對香洲、吉大、前山的街頭流浪者等特殊人群進行救助,勸導他們去救助站避寒。截至晚10時許,共有13人接受救助,其中3人前往救助站避寒,另有10人不願去救助站,對不願接受救助的露宿人員,工作人員給他們留下了棉衣和毛毯取暖,並留下了市救助站的救助電話。
點評:雖然無家可歸的異鄉人、流浪者,或是窮人,或是病人是邊緣角色、弱勢群體,但是,天氣冷了,我們的救助製度、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仍將他們的安危掛在心上,及時出動,沿街尋找,給他們送去必要的防寒物品。不因為他們的身份卑微,而放棄應有的幫扶;不因為他們的穿著很髒,就放棄內心的誠意。這種行動算不上偉大和壯舉,卻是將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卑微者的尊嚴,放在了心上、落到了實處。
一座城市的公共精神不僅體現在豪華而現代化的公共設施上,更在於它所製定的公共製度始終充滿了公共體溫、公共人情味,對弱勢群體始終充滿溫情,讓每位城市成員都能得到溫情脈脈的關愛、基本的生活和發展尊嚴,以及強烈的歸宿感和發展自豪感。尤其讓人與人的心靈之間永遠無障礙,充滿人情味和人文價值,這樣的城市才是溫暖的城市,才是最有希望和自信力的城市。這就是著名城市社會學家桑內特的名言,“具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聞寒而動”無疑為珠海這座浪漫城市增添了諸多人情味,這種凝聚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才是最好的城市精神、最強的城市競爭力。
寒流無情人有情,嚴冬無情政府有愛。當下,寒冷和降溫將要大麵積到來,我們應多學學珠海的做法,認真查漏補缺,用飽滿的愛心結成溫暖的精神城牆、愛心長城,將溫暖送到每一位流浪人員的心上,讓這個冬天充滿暖意。
663億元
據2012年12月8日《羊城晚報》報道,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報告顯示,11月,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1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為663億元,環比增長23%,同比增長0.4%,金額創16個月新高。同時,10個典型城市11月土地成交均價為2580 元/平方米,環比增長18%,同比增長10.1%。
點評:北上廣深等10大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創新高,無疑釋放出了三大信號:一是此前近半年的樓市“回暖”現象,給了一些拿地的開發商底氣和信心。依托著房價的“硬氣”,多拿地多為開發房子打基礎。二是一些房地產開發商資金危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不再沒錢拿地,甚至“手上有錢,心中不慌”。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在依靠賣地財政過活,趕在年底之前,突擊賣地以獲取收入。
很明顯,這三大信號告訴了我們一個憂心的問題:未來一年裏,房價的走勢情況依然很不明了,甚至難以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