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綜藝,霸主地位淪落(3)(2 / 2)

內地節目台灣逆襲好聲音成餐館最愛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台灣綜藝節目曾影響了大批內地觀眾,但如今輪到內地節目在台灣本土逆襲。記者去年在金馬獎采訪期間,曾在許多餐館裏看到正在播放的《好聲音》錄播帶,反複循環。2013年,《好聲音》正式被台灣中天電視台購買播出,第二季因為有哈林和張惠妹,掀起收視狂潮,首播夜以0.88的好成績打敗同時段的《康熙》(0.77),收視排在第一位。而隨後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也有著不錯的收視率。

這三檔內地節目在台灣的火爆,引發了台灣人的思考,雖然大家還認不全《我是歌手》第一季裏的內地歌手,但是總決賽裏有楊宗緯,而林誌炫又奪亞軍,引發的話題討論已經上升到兩岸高度。

台灣綜藝節目為沒錢而苦惱

在孫樂欣看來,錢的問題令台灣本土綜藝逐漸失去光彩,“最大的阻礙就是在現有的預算裏麵你還能做出什麼樣子的節目。舉個例子說,內地的製作單位也好,電視台也好,他們如果覺得國外的形態很好,就可以跟國外買版權。但台灣如果想要買,對不起,沒有錢!沒有辦法買版權,你就沒有辦法跟世界接軌,所以我們永遠隻能在現有的狀態下麵不停的做做做,沒有什麼成長,隻是原地踏步而已,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原地踏步就等於是倒退。”

對於內地綜藝的興起,他們也並非不眼饞,“你得給我錢我才有辦法去學習嘛,沒有錢我也沒有辦法學習的,我看到那個場麵我就知道我是沒法學習的,因為那需要很多資金的嘛。”陳致遠滿腔抱負,麵對缺錢,隻能化作一肚子怨氣。

台灣綜藝節目到底有沒有沒落?台灣觀眾的態度最具說服力。騰訊娛樂記者此次隨機采訪了十餘位台灣觀眾,他們年齡從19歲到46歲不等,其中即有台灣本土人士,也有在台灣就讀的內地學生。盡管樣本不同,但得到答案卻基本一致,大多數觀眾已經選擇在網站上收看日韓歐美,甚至是內地節目了。市場的飽和,讓台灣綜藝節目很難再引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