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曆史教學中文字史料的運用價值分析(1 / 1)

中學曆史教學中文字史料的運用價值分析

教法探索

作者:劉安峰

史料是我們在講解曆史事件時引用的材料,它分為很多種,比如,圖片、書籍、民歌等等,也就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記憶。什麼是曆史呢?就是曾經經曆的所有事件,這些事件是不能再次出現的。而我們現在來了解曆史,就是通過史料來實現的,它讓曆史更真實,使曆史事件有跡可循。中學曆史教學應該重視史料的運用,它能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本文就自身體驗提出史料運用的效果。

一、在曆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好處

1.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就現在的形勢來看,學生普遍對曆史學習不感興趣。因為從教材層麵來說,曆史總是概括性地向讀者呈現了一段時期的政治、文體各方麵內容,所以十分枯燥無味。而史料與本質的區別就是它能十分具體生動地展現那段時期的實際麵貌,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用史料輔助教材來進行教學活動,它能幫助教師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曆史情境,更有圖像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對曆史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樂於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

2.使學生對曆史學習更深刻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突出本門學科的特點,比如數學就要突出數字而不是文字,所以曆史要能使學生感受到曆史的莊重,而不是把它當做語文教學一樣講故事。在課堂上,教師將史料運用到學習中,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曆史。

運用時間可以使教材內容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提高課堂效率。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西漢統治者削弱外藩時,不僅可以講述李廣、衛青、霍去病抵抗外敵的曆史,還可以運用著名政治家晁錯提出的對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短短幾句話就能把當時麵臨的困境交代八九,反而不需要教師用大篇幅文字去講解,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西漢削藩的迫切性,使學生能理解得更深刻。

3.提高學生思考曆史問題的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個人的認知和學習能力不僅與頭腦發達程度有關,還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環境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通過營造類似環境是很好地學習曆史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不可估量的有利作用。

4.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們開設曆史學科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單純地希望學生記住曆史過程,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借鑒曆史,汲取失敗的教訓,同時學習成功的經驗。通過運用史料教學,學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探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從現有的學術觀點體會,這樣比直接學習得出的結論更能達到學習曆史的目的。比如,當教師在講解到甲午戰爭時,李鴻章麵對日本海軍采取保船避戰的戰策,學生可以通過采取史料來比較當時中日兩國軍隊的懸殊以及中國麵臨的困境,從而去體會李鴻章這麼做的原因,自我探索思考這是不是最合適的方法,這麼做帶來的直接影響。這些問題,學生都可以利用史料相互討論、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觀點,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曆史,同時也能培養發現曆史真理的能力。

二、在中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

利用史料可以獲取想要了解事件的背景,但是同時它並不是事件的全部保留。很多時候,史料隻是作者用自己的角度對當時事實的記錄,理所當然地,並不是全部史料都是準確無誤的。有的史料融入了更多的作者感情,使作者產生明顯的情感偏向,也有的史料被當局者壟斷,報道並不全麵,存在失實的可能,所以教師在篩選這些與曆史教學相關的史料時首先要考慮正史。作為教師,一定要嚴格把關,挑選最符合實際最公平的史料,然後進行分析研究,否則將會給學生帶來誤解和困惑。比如,對剛接觸曆史學科的初一學生就選擇容易理解的圖像史料,幫助他們加深對曆史的理解。而對於已經學習過很長時間的初三學生,就可以選擇沒有經過加工的、能自行探究的史料來深刻理解曆史。

綜上所述,史料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影響,那麼怎麼最大限度地發揮史料的價值呢?我們就要從篩選史料、理解史料、剖析史料幾個過程認真分析運用史料教學的有效方法,使教師在教學中能合理運用史料。

參考文獻:

李曉琳.史料在中學曆史教學中的運用[D].首都師範大學,200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