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
本品來源於遊蛇科動物烏梢蛇的幹燥體。在我國分布較廣。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髒,盤成圓盤狀,幹燥。俗稱烏蛇、烏風蛇。呈圓盤狀,盤徑約16厘米。表麵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
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
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棲息於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帶,常在農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村落中發現。行動迅速,反應敏捷。
據《開寶本草》雲:“烏蛇,背有三棱,色黑如漆。”因其脊背有縱向花紋,至尾則不明顯而近乎全黑,故名烏梢蛇、黑梢蛇。《本草綱目》
記載:肉能醫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瘙隱疹,疥癬,皮肌生癩,眉髭脫落,疥瘡等,功效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中醫認為具有祛風,通絡,止痙之功。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鬁惡瘡。內服煎湯,用量9~12克。古方治風濕頑疥有烏蛇丸;治小兒驚風有烏蛇散;治破傷風有奪命散等等,驗之於臨床皆有殊功。
血虛生風者慎用。
【現代研究】
烏梢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骨膠原、脂肪和多種微量元素。藥理研究表明具有鎮靜、抗驚、鎮痛、抗炎、抗蛇毒作用。現代臨床上常配伍治療肩周炎、腦血栓後遺症、特發性水腫、蕁麻疹、藥物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
【食物療法】
1.紅花冬瓜蛇帶湯(《類風濕病何需愁》)取烏梢蛇1條,紅花6克,陳皮3克,蝦米25克,海帶50克,精鹽、味精、蔥末、薑絲、料酒、香油各適量。蝦米洗淨後用料酒浸泡30分鍾;海帶洗淨切條狀;將烏梢蛇宰殺剝皮後去頭及內髒,洗淨備用。將冬瓜削皮去內瓤洗淨,切片起油鍋,入冬瓜翻炒,加清水適量,並將蛇放入水中,小火煮20分鍾後,將蛇撈出,從頭到尾輕輕剝下蛇肉將蛇骨、紅花、蝦米、海帶放入原鍋煮1小時後,撈出蛇骨將蛇肉撕成絲狀。放回沙鍋同時放陳皮、薑絲、蔥末、精鹽、味精、香油等再用小火煮成佐餐當菜。
適用於:關節腫痛變形——活動時痛,伸屈受阻,肌肉刺痛,痛處不移,肌肉失去彈性,按之稍硬;暗麵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眼瞼浮腫,舌質暗紅或有疲斑、疲點,苔白膩脈細澀的痰疲痹阻證型。
2.薑黃烏蛇湯(《藥膳食療》)取薑黃100克,熟地20克,牛膝20克,當歸10克,何首烏20克,白芍10克,丹參10克,雞血藤10克,木瓜20克,枸杞子20克,烏梢蛇1條,烏雞肉300克,薑10克,蔥,料酒,鹽,蒜適量。烏梢蛇宰殺後,去皮、內髒、頭、尾,雞肉洗淨,切塊,薑切片,蔥切段。將烏梢蛇、雞肉、藥包,放入燉鍋內,同時放入料酒、薑、蔥、鹽,注入清水800毫升。燉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50分鍾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雞、蛇肉50克,喝湯。功效:祛風,通絡,散淤。用於震顫麻痹症,上肢酸麻患者。
3.龍鳳煲(《東方藥膳》)取老母雞1隻,烏梢蛇1條,山藥、枸杞子、沙參、紅棗各10克,食鹽、味精、薑片等調味品各適量。製法:將老母雞除毛、內髒,治理幹淨,切塊;將烏梢蛇去皮、膽、血、頭,切段,諸藥擇淨,與雞肉、蛇肉一同放入大沙鍋中,加入清水及調味品等,上火煲熟即成。
每周2~3劑。功效: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4.三蛇酒(《全國中草藥展覽選編》:取烏梢蛇、蝮蛇、眼鏡蛇製成蛇酒。每日1~2次,每次25~50毫升,500毫升蛇酒服10天,不善飲酒者,服15~20日。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脊椎骨炎。
5.烏梢蛇丸(《食物中藥與便方》)取烏梢蛇肉(去頭、皮)焙幹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3克,每日2~3次。可治療腺病體質的虛弱兒童,頸間淋巴有小核,常易傷風咳嗽,或肺門淋巴結核。
牡蠣
本品為軟體動物門牡蠣科動物長牡蠣、近江牡蠣及大連灣牡蠣的肉及貝殼。長牡蠣主產於山東以北至東北沿海。
大連灣牡蠣主產於遼寧、河北、山東等省沿海。近江牡蠣產地較廣,北起東北,南至廣東省海南省沿海。主要為野生品,亦有養殖。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淨,曬幹。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厘米,高4~15厘米。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麵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麵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陷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麵小。質硬,斷麵層狀,潔白。氣微,味微鹹。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麵淡黃色,具疏鬆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麵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明顯,內麵凹下呈盒狀,鉸合麵小。
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麵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後鱗片層層相疊,內麵白色,邊緣有的淡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