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食物和中藥均來源於植物、動物和部分礦物質,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維持生命和防治疾病,隻有從自然界獲取食物和藥物資源。在古代原始社會,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但食物與藥物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因此,就本質而言,中藥與食物同源,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仍然將一些中藥規定為藥食兩用,這就不難理解《端上餐桌的中藥》一書的內涵。本書中所收載的中藥均選自國家有關部門發文規定的藥食兩用中藥。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戰國時期我國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載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血益氣。”又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初步形成了食療本草理論,後世醫家不斷完善發展,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食療經驗。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疾病譜的改變以及醫療模式的變化,未病先防的意識不斷增強,中藥食療正逐漸興旺起來,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而食物中藥具有食物和中藥兩重性,既有食物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又有中藥必需的活性成分,同時也有中藥的偏性,隻有正確地使用,才能達到養身、預防和治疾病的目的。為此,本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言,主要介紹食物中藥的發展史、如何運用簡單方法鑒別食物中藥的真偽優劣、現代研究所闡明的食物中藥中的營養和活性物質及如何應用和保存食物中藥。第二部分根據食物中藥的來源和食用部位分為六大類,共介紹78種食物中藥。每味食用中藥所介紹的內容包括來源、產地、采收加工、性狀鑒別、功效、使用注意、營養成分、活性成分、藥理活性、現代臨床應用及食物療法等。食物療法中,根據生活實際,從古代本草、現代藥膳和相關中藥著作中精選出若幹食譜,詳細介紹了食療處方、烹飪方法、用法用量、功能及適用病症。單味藥的編寫內容可使讀者全麵了解該食物中藥的相關知識,判斷出適用的對象,並可以很快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增加豐富多彩的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作用的菜肴。

本書食物療法中所列的菜肴製法均來自文獻,在此對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限於作者水平,書中闡述的內容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誠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吳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