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調護篇(2)(1 / 2)

常用的蛇有白花蛇、烏梢蛇、海蛇、蝮蛇、眼鏡蛇。蛇的各部分都可使用,如蛇皮或蛇蛻可祛風止癢,蛇血可祛風除痹,蛇肉可舒筋活絡,蛇膽可清熱化痰,熄風定驚,蛇毒可通痹止痛等。治風濕病多選用蛇血、蛇肉及蛇毒。民間以蛇血衝酒飲,治風濕痹痛;以蛇肉煲桑寄生,治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蛇毒製成針劑注射,治療頑固性風濕病,均取得良的效果。如風濕日久,肝腎不足者,亦可以蛇配補益肝的藥物,如杜仲、巴戟、牛膝等用,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症。

(2)鹿類:

多選用馬鹿及梅花鹿,入藥及作食品有鹿茸、鹿角膠、鹿胎、鹿尾巴、鹿筋、鹿骨等,鹿茸補益肝腎、舒筋活絡,鹿尾巴補腎壯陽,鹿骨強壯筋骨。作為防治風濕之用,多選用鹿尾巴、鹿筋、鹿骨等。例如,附及鹿尾巴湯、鹿含草鹿肉湯、杜仲鹿筋湯等。

(3)骨類:

骨類多指動物的骨頭。諸如狗骨、羊骨、豬脊骨、牛尾骨等。這類骨頭以形補形,既可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又能入絡搜風,祛風止痛,適當配伍祛風濕的藥,則可治療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等病。據研究,這些骨類營養豐富,富含氨基酸、蛋白質、骨膠原、硫酸軟骨素A以及鈣、磷、鎂等成分,對促進鈣的吸收,骨骼的生長發育,防止骨質疏鬆,以及增強肌力,改善關節功能都有積極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骨類食品中,以狗骨、鹿骨(尤以脛骨為好)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力最優。

(4)蟲類:

除蛇類外,蟲類之品尚有地龍、蜈蚣、僵蠶、全蠍、蜂房、蜂蛹、蜂毒等,其特點是搜風剔邪,多用於頑痹,尤以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多用。如蜂房可祛風除痹而止痛,蜈蚣可入絡搜風而祛邪,地龍可清熱通絡而治風。

合理的飲食,既可強身健體,又可祛病安正,然而,飲食是通過脾胃吸收的,在進行飲食療法之時,必須注意脾胃的功能。舌苔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脾胃的狀態,如病人舌苔厚膩,食欲不振,多為脾骨濕滯,就切勿飲食油膩厚味之品,宜多食薏苡仁、扁豆等化濕理脾:又如風濕病而兼胃痛者,過用辛燥祛風濕之品,容易傷胃,故應配用一些柔潤護胃的食品,如配食玉竹免肉湯、沙參粟米湯等。

飲食不可單調,要均衡營養。瓜果、菜蔬、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但不可偏食,因各種營養品及多種維生素對風濕病肌體的康複是有利的,總之,食物要新鮮,要葷素搭配,品種要多樣化,以易吸收、新鮮、營養高的食品為宜,切忌暴飲暴食。在藥補與食補的關係上也要處理得當,過分強調“藥補不如食補”也欠全麵,因藥物的治療是主要的,食物的調養是輔助的,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取長補短,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在飲食調養上,忌口問題也十分重要。所謂忌口稱戒口,是指患風濕病後不宜吃某些食物之意。一般而言,應少吃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具體應用時又應視病情而定,如寒痹不宜吃寒涼食物,熱痹不宜食溫燥之品,虛性痹不宜過食辛燥傷正之物等等。牛奶、豆漿、糖類製品雖有營養,如內有濕熱或食欲不振,腹脹者,食之反而生濕礙胃;人參、阿膠、花膠、燕窩等補品,在風濕初起,邪盛正虛時如果服用,則易助邪,反而不利祛風濕;鱉肉是近代喜用的補品,然而,鱉入陰分而滋陰,對腸胃虛弱或濕滯者每易加濕留邪,過食則適得其反。總之,食物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有矛盾的以及食物與治病有矛盾的,均屬禁忌之列。

(二)精神調攝

《內經》指出:“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說明了精神的調攝在防病治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的精神狀態陽風濕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可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虧虛、抵抗力減弱,從而易受病邪的侵犯,而產生風濕病。華佗《中藏經》獨倡“七情致痹說”,具體闡述了七情致病的機理。因此,保持精神舒暢是預防風濕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方麵。遇事要注意不可過於激動或長期悶悶不樂,憂憂鬱鬱,要善於節製不良情緒,積極麵對現實,豁達心寬,精神愉快,病安從來。

風濕病的病程較長,一時難以徹底治愈,但亦非不治之症,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與病魔進行不懈的鬥爭。反之,如對疾病產生恐懼,對治療產生焦慮等等,這種七情太過,則又會在某些情況下反過來促進疾病進展、惡化。風濕病病情複雜,易於反複,患者的情緒往往隨疾病而變化無常。在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嚴重時,肢體疼痛,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處理,病人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甚至產生厭世之感,在病情減輕,病趨好轉時,往往又會產生麻痹大意,急於治愈,心情急躁的情緒,這些對疾病的治療是不利的,不良的精神狀態,嚴重地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即使有“靈丹妙藥”也難奏效。因此,勿急勿躁,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積極麵對疾病,配合醫生的治療,調以飲食才能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