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跑(1 / 1)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跑

開卷有益

作者:於常勇

這是鄒碧華生命的最後三天。

2014年12月8日,作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的他,主持召開會議,著手推動法官員額製改革。

法官員額從49%壓縮到33%,很難。

有人建議:“把名額優先給老法官,息事寧人,矛盾也少。”

鄒碧華反對:“不能為了圖省事,就欺負年輕法官,要製定科學的考核標準,擇優入額。”

有人說:“這很得罪人。”

鄒碧華說:“背著‘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曆的修行。”

一件上訪案,19年未結,領導問:“誰來接手?”

一片沉默,鄒碧華站起身:“我來。”

開庭審理我國首例外國人售賣公民信息案,領導問:“微博直播,誰來把關?”

一片沉默,鄒碧華站起身:“我來。”

他,專揀別人不願啃的“硬骨頭”。

12月9日,上午和下午,鄒碧華參加了兩個長會。

中午休息間隙,他轉發了一條關於律師行業的新聞,評論道:“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這句留言勾起許多律師的傷感。

兩周前,鄒碧華演講時說:“法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代表著社會的公正程度。”

此言一出,掌聲雷鳴。

他推動出台的《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被譽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的“工具書”。

他撰寫的《要件審判九步法》,更是震動業界,被譽為“法庭上的獨孤九劍”。

他善於創新,而且是標杆性創新。

12月10日上午,鄒碧華參加了上海市司法改革座談會。

一年前,領導找到鄒碧華:“準備讓你擔任上海市高院司法改革辦公室主任,牽頭製定上海法院司法體製改革方案。”

“這活累,但你最適合。”領導說。

從此,他便經常淩晨兩三點鍾才回家。

朋友說:“你這麼拚命幹嘛?”

鄒碧華說:“我想因為我的存在,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為了這個理想,他總是說:“沒事,我能行。”

但這天下午,超負荷終於“引爆”了他的心髒……

鴉片戰爭後,中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飽受欺淩。

我們國家能有現在的繁榮昌盛,正是有了一個個“鄒碧華”。

現在,一些領導幹部患上了兩種改革病。

一是“懈怠症”——覺得改革有風險,便坐等觀望。

二是“自閉症”——不願削手中權、去手中利。

為謀求個人利益,他們忘了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季羨林先生說:“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隻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曆史使命。

甲午一代、抗戰一代、建國一代、改革開放一代,像接力棒一樣,把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傳遞到我們手上。我們必須接過接力棒,把這個偉大使命“一點一點往前拱”。

有人對鄒碧華說:“聽你講課時很振奮,回到單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中。”

鄒碧華說:“當你處於‘黑暗’之中,看見一支蠟燭點亮,你會有什麼感受?會感覺到溫暖和光明。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根蠟燭?”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自己——每個人都是曆史,每個人邁出一小步,社會就會前進一大步。

每一個時代都應有一個偉大的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清醒的靈魂,來研究理想所需要的改革,幹出理想所需要的事業。唯有如此,社會方能進步。

在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不時抬頭的時代,黨員幹部應該不流俗、不盲從,不計個人得失、勇於自我革命,爭當改革促進派,在自己的領域有所作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時代擔當,希望我們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