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目前社會上就業現象來說,中國經過多年的人才培養,高學曆者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加上目前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已呈年輕化趨勢,難以騰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迫使很多高學曆者和所有的求職者一樣向外資、民營及私營企業尋找就業崗位。大千世界、眾生平等,想在這個複雜多變的職場中求生存的話,無論你的學曆級別有多高,還是要從小、從低紮紮實實的做起。
【脫離夢遊仙境,回歸現實】
為什麼都想獲得高學曆文憑,一是對所學專業的喜愛,想多做了解、研究;另一方麵就是高學曆文憑可以為高水平就業領路。所以很多高學曆者都把擇業範圍限定在大城市的省市級機關、科研院所、出版社、高校、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好的國有企業等。可是這樣一來,就無形中限製了擇業範圍。而現實的就業環境卻扼殺了高學曆者的夢想。所以現今對於高學曆者最要緊的還是避免空等,要先上崗再調整心態、繼續充電,“工作經驗勝過幾張證書。” ???在擇業大潮中,麵對既有大專、本科畢業的年輕學子,也有工作經驗豐富、麵臨重新選擇的職場老將,這些高學曆者多少顯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碩士生、博士生想要擺脫職場就業危機就要“放下身段,甘當小學生”,從新開始,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調整心態,找準定位,這樣一來,高學曆求職者的就業道路依然寬闊無比。
因此,那些打算考取高學曆或者正在讀研、考博的學生,應該更多地注意專業性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而不要盲目地以為“更高學曆就等於更高就業”。要知道,大多數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而不是徒有虛名,空有幾張學曆證明的“空殼”。
【高學曆者更要“放下架子”】
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資曆越高的人就越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否則將會站的越高摔的就越狼狽。隻有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而量身定做適合自己的成功途徑。
在職場這個戰場中,尤其是高學曆者,千萬不要把自己看的過高,以為憑借高人一等的學曆就可以輕鬆遊戲於職場之中的觀念,在這個殘酷的憑實力說話的世界裏是不切實際的。
有一位剛剛在美國讀完mba的男青年,回國後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北京辦事處工作。試用期間,老板剛開始總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交給他做,他有點不滿意,總覺得自己是高技能人才,怎麼能幹這種近乎打雜之類的小事情呢?於是,在一次計劃書的招標會上,他把自己準備的材料交了上去,一心以為可以博得老板的讚賞、同事們的刮目相看。沒想到會議結束後,他就收到了人事處的解聘通知。原來,他因為不在乎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總是馬馬虎虎、草草了事,把“進口”誤以為是“出口”,使公司在利益和信譽上蒙受了雙重損失。
其實在職場上,像這位男青年的人不在少數,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剛剛參加工作時,總是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把一進公司就可以憑借自己的高學曆進而受到中用看成是理所應當的。一旦現實並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發展下去,就會很容易對工作產生厭倦心理,工作時也會心不在焉。缺乏責任感、進取心,這樣一來,怎麼不會陷入職業危機呢?
【勇於接受市場檢驗】
“博士學位不抵工作經驗”,反映了企業對人才認識的理性回歸。高學曆學生在就業中碰到一些困難也就不足為怪,這是市場發展的規律,是正常的市場需求表現。
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任何勞動力都要進入市場接受檢驗。隻有當你的技能符合買方需求,你的市場價值才會被認可。企業對於人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要求的,尋求的往往是最適合的人才,而未必是最好的人才。比如一些生產一線的技工、操作工,就要比研究生、博士生在操作上來得強。所以如何看待人才,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問題。既不是“學曆越高越無用”,更不是“隻要有實踐,沒有知識做後盾也沒關係”。
作為高學曆人才,想在在職場中嶄露頭角、得償所願,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技能方麵的教育,注重多參加社會實踐。因為現在許多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的能力,而並非學曆的高低。脫掉“高學曆”這件華麗的衣服,有更強的能力,才是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
第四章 職場兩性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