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們說了,隱睾的癌變幾率比正常人要高30~50倍,約10%的隱睾(包括異位隱睾)有惡變的危險。西醫一般會建議做睾丸固定術,把睾丸人為地引到陰囊內,固定。但是這個辦法也不能保證完全有效,最壞的結果,是將睾丸切除,預防癌變。
有家長希望采用中醫治療,客觀說中醫也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這是個遺憾。但是,也沒有絕對的事情。預防隱睾,應該考慮先解決孩子的肥胖問題,恢複孩子的正氣機能。因為很簡單,中年人的發胖因為脾胃虛弱,孩子的肥胖也是脾胃"受傷"的一種表現。隻要能夠恢複孩子的脾胃功能,體重正常,一些疾病才有希望退出"舞台"。
2.孩子的"富貴病"更可怕
"富貴病"這個詞,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大多認為這個詞僅僅和成年人有關,和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有關。而實際上,孩子們也沒有幸免,那些原本輕盈如禾苗一般的孩子,被動地接受著家長的溺愛,進口奶粉、精製肉鬆,再大一點兒天天吃炸雞腿兒、大魚大肉……家長們甚至想把嘴裏的都拿出來獻給孩子。一個個本來正常健康的孩子,吃得胖胖的,最終進入了富貴病的行列。
隱睾症和睾丸回縮,就是現代孩子的富貴病。
王琦教授:
在我的門診裏,很多孩子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出現異常,用手一摸,小雞雞挺好的,小蛋蛋裏也有兩個花生米大小的睾丸。但是往往到了五六歲,孩子被養得白白胖胖的,肉很厚實,身高也長了,就是睾丸沒有長。這時候再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的睾丸沒在陰囊裏,可能是回縮了。做家長的很納悶,剛生出來的時候挺好的,怎麼突然就得了這麼一種病?
其實一點兒都不突然。睾丸最初是長在胎兒肚子裏的,像"蛋卵"一樣一點點成形、成熟,然後慢慢地,沿著我前麵說到三點一線的方向,從腹腔向陰囊移動。
正常來說,胎兒7~9個月的時候,睾丸就差不多降到陰囊內了。新生兒一摸就能摸到。有些孩子因為胚胎期發育得比較緩慢,剛出生的時候有可能摸不到,但是隻要在1年內降下來,也算是正常。超過1年還是摸不到睾丸,就要考慮隱睾症的可能性。
在我治療過的小病人裏,不少孩子出生時都是正常的,但是新生兒的睾丸,即使成功落入陰囊,也並不是就完全固定不動了,遇到刺激,比如寒冷、恐懼、緊張等因素,就可能縮回到它的"巢"裏去,等到覺得溫暖、安全了,順著原路又回來了。所以也有很多父母有的時候摸不到孩子的睾丸了,有時候一摸又能摸到了,其實它可能來來回回好幾趟了。
所以說睾丸不僅僅是一個物質體,它是有自己的生命的,並且極其敏感和脆弱。特別是1~10歲的男孩子,還不特別成熟的睾丸尤其敏感,過於肥胖,或者受到外刺激,包括氣溫降低都有可能出現睾丸回縮現象。隻有在青春期之後,才不太容易出現這種睾丸縮回陰囊上方、腹股溝甚至腹腔的現象。
知道了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個推想,正常小男孩兒的睾丸受到刺激縮回腹腔,或者縮回到腹股溝,過一段時間自己就又回來了。可是胖孩子,有可能因為腹部脂肪過多,倆層腹壁過厚,把睾丸下降的路給"堵"上了,會出現什麼後果呢?
3.孩子受驚嚇,"蛋蛋"也要受驚嚇一篇小說裏有句話:"冷風可以直接吹透,……凍僵他胯下最溫暖的地方,讓睾丸都冷得縮回到骨盆內腔裏。"沒有過這類經驗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當成文學效果。
事實是,睾丸確實有它自己的保護機製。在遇到過度的寒冷或者其他刺激,睾丸就會像受驚的小動物一樣縮回腹股溝。
一個男孩子發帖子說,他4歲的時候曾經被檢查出了單側隱睾,但是他的婆婆每天用手給他撫摸,一段時間就恢複了正常。上小學時,一次覺得小腹冷痛,而且陰囊有移動感,上醫院發現睾丸又隱了起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大學,喜歡上一個女孩子,卻不敢告訴女孩子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