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心性並不是一個方麵的,而是多個方麵組合成的,就好像一個房子的圍牆,或者是像一個用木塊圍成的木桶。如果一個圓形的圍牆隻有一麵或者一方麵是很高很高,而其他的地方都是很低的,那麼這個圍牆怎麼說也不能算是一個好的圍牆,不能起到圍牆的作用。相同的,一個木桶如果隻有一塊木頭很高,其餘的木塊都很矮,那麼這個木桶能夠打到的水也是很有限的。
直到季默在佛經的啟發之下,心性的各個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在心智,心性,性情,勇氣,仁義等等的各個方麵,都基本的達到了一個相同的高度,這樣的話,才能算是一個圓滿的接近境界。
所謂的圓滿,不是說一個方麵非常的高深,其他的方麵不如。如果一個高手在心的方麵的鍛煉沒有達到圓滿,就是代表在心的方麵,或者是說在精神的方麵存在著缺點和瑕疵,那麼早對敵的時候,如果是一般的敵人就還是算了,但是一旦遇到了和自己相當的敵人,那麼在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比較的就是實力,運氣,心理等等的各個方麵,各個因素。這些因素任何一個都可以改變一個戰鬥的結果,讓武者陷入一個非常不利的境況之中的。
而且往往在高手的過招之中,對於心的要求非常的高,在強烈強大的實力麵前,要保持鎮靜,要保持冷靜,才能夠正確的洞察對敵時候的情形,最好的發揮出自己的實力。一個高手的衡量標準不是他的力量如何,速度如何,而是綜合起來的一個總體的標準。一個武者如果是速度最快,充其量也不過是讓世人記得他跑的快,但是如果要算高手,估計還是有些難度的。就好像人體一樣,你不能因為你的一條腿力量很大就說你這個人很強了!
季默如今,算是在心的修煉上來了個巨大的躍進,關鍵是他通過了很多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把佛學之中精華吸取了進來,最後溶為自己的東西了。這個過程很是微妙,但是說起來卻又不是那麼的神奇,原理上是比較類似當年魯迅先生說的“拿來主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武學的修習過程之中很多人都其實是有這樣的想法,不過呢,因為想法是想法,但是他們沒有能力做到這一切,所以隻好對於那些所謂的武功修習的法門一點一點的吸收之後就無法再踢出那些不好的東西,由於能力的有限所以有的人明明就是知道這其中的弊端還是隻能默默的修煉,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可悲的情況。
季默在幾次的三通三閉之後,就發現了,這個無我之境的三通境界乃是一種類似於一個瞬間急速切換的功能,可以不用動用任何的內息,在信念之間就可以切換,再沒有切換之前自己的視力,耳力,鼻息都和常人無異,而切換之後,三通一換,自己可能是因為內息的使用的原因,外麵的流光全部都內斂了,整個人還變得更加黯淡無關,讓人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普通的人了。
無我之境的小圓滿,讓季默心強大了好幾倍,而且關鍵是在於補足了他原本的其餘的那些不足,現在的季默如果遇到先前的那些情況已經無法動搖他的一顆心了,如今的他,感覺自己的一顆心就仿佛置入在汪洋之中,任何一點事情都像一顆小小的石頭,扔在大海之中最多能夠激起小小的漣漪,卻不能動搖整個大洋,所以在大洋中間的心就更加的無法動搖了。
心的強大關鍵是在於經受考驗的能力,對抗突發情況的能力等等,季默如同天神一樣的雙腳飄離了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