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女性環境意識研究(1 / 3)

中國城市女性環境意識研究

前沿

作者:張斐男

目前,人們對環境意識的概念界定並沒有達成共識,比較主流的觀點是:環境意識包括環境知識、環境價值觀、環境保護態度和環境保護行為四個環節。環境行為作為環境意識的一個方麵,其研究也比較廣泛。近年來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對環境友好行為與性別關係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表明,中國城市居民的環境關心確實存在著性別差異,這與國外一些已有研究的發現是一致的。”(洪大用、肖晨陽,2007)還有學者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國城市居民中,男性所作出的環境友好行為比例低於女性,而女性的環境友好行為更傾向於一些私人領域內的日常生活環境行為。”(龔文娟,2008)

一項關於環境關心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如果剔除環境知識的作用,所有自變量對環境關心的解釋力度(R平方)將不到10%。”(洪大用、肖晨陽,2007)這10%的內容中環境意識占多大的比例呢?根據已有的研究,認為女性的環境友好行為多於男性,那麼中國城市女性的環境意識處於什麼層次呢?這就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理論假設與數據變量

本文的基本假設是:女性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顯著相關;女性的環境意識與受教育、年齡、婚姻、收入、單位性質等情況有關。

基於社會化和勞動分工的性別差異這兩種理論假設,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期待為家庭的主要照顧者,較之男性承擔著更多的家務勞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環境友好行為。那麼女性的環境意識就通過她們的環境友好行為有了展示的機會。同時,人們的環境意識大多是通過教育、媒體宣傳等方式建立起來的。女性的關注點與男性是不同的,男性更注重經濟、政治等宏觀問題,女性則傾向於消費、生活等微觀問題;婚姻對於女性的影響要大於男性;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教育水平、收入狀況等也與男性有普遍差異。這些情況都對女性的環境意識產生影響。基於這種分析,本文的具體操作化假設為:

假設1a: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與環境意識成正相關;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環境意識就越強;

假設1b:已婚女性較之未婚女性環境意識要更強;

假設1c:女性的年齡與環境意識成正相關;年紀越大的女性其環境意識越強;

假設1d:女性的收入與環境意識成正相關。

本文的數據采用200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城市部分關於環境問題的數據。在全國實施問卷調查的抽樣城市中,最後完成樣本5078人,其中有效樣本5073人,有效回收率約為99%。本文著重對於城市女性居民的環境意識進行研究,所以選取了總樣本中性別為女性的樣本,共3059人。

女性的“環境意識得分”為本文的研究變量。另外,環境意識能夠對環境友好行為產生影響,因此,本文也將對女性的環境友好行為做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的預測變量包括教育程度,這是一個定類變量,分為文盲、小學及私塾、初中、高中(包括中專及技校)、大專以上。婚姻情況分為已婚和未婚,離婚後未婚、離婚後已婚、喪偶未再婚、喪偶後再婚,本研究把這幾種情況綜合為已婚和未婚兩種。年齡和收入是連續變量。

二、分析和發現

對問卷中10項環境友好行為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垃圾分類投放”、“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討論環保問題”、“主動關注媒體中報道的環境問題和環保信息”這三項環境友好行為,女性居民回答“偶爾”、“經常”的比例明顯高出平均水平。“采購日常用品時自己帶購物袋”、“對塑料袋反複利用”這兩項環境友好行為也較之平均水平略高。而“為環保捐款”、“積極參加政府和單位組織的環境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參加民間環保團體舉辦的環保活動”這三項環境友好行為中女性回答“偶爾”、“經常”的比例與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自費養護樹林和綠地”、“參加要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投訴和上訴”這兩項環境友好行為中回答“偶爾”、“經常”的比例略低於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