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使中國許多家庭出現了新的格局和重心,全家人關注的視線自然地集中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兒童時期,體質較弱,生病在所難免。孩子一生病,就會牽動所有家庭成員的心,整個家庭都進入緊張的“戰備狀態”。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時不知所措:有的父母為孩子的一點小病四處求醫,引來不必要的過度醫療;有的父母由於忽視了孩子的病症,延誤了治療時機;還有的父母在孩子打針哭鬧時,哭得比孩子還厲害……

更讓人擔憂的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管是大醫院還是小醫院,兒科永遠是人滿為患,專家號“一號難求”。去醫院掛號要排隊,看病要排隊,交款要排隊,檢查要排隊,取藥、輸液……沒有一處是不需要排隊的,父母的時間大多都耽誤在了排隊上麵。而因為要接診的患兒太多,醫生對每個患兒的問診和檢查時間都比較有限,需要父母能簡要地說出孩子就醫的主要原因,使醫生對孩子的病情有個基本判斷。對於主要症狀和發病時間,家長要盡量說得準確,避免“從學校回家就開始發燒”“我下班回到家孩子就肚子疼”之類的表述,而要用“咳嗽、低熱3天”“腹痛、腹瀉1小時”等相對準確的敘述。這就要求家長具備基本的醫學常識,能夠冷靜地、言簡意賅地描述孩子的發病經過。

在這裏,也要提醒父母們,其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必須去醫院治療,有些疾病隻要在家做好家庭護理,孩子通過休養就能恢複健康。而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隻要發現及時,治療得當,護理科學,也能很快痊愈。

我們需要明白:醫療是父母和醫生的一種合作,孩子靠你使用預防措施來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當你的孩子病了,他希望你能成為醫療隊伍中的一名可靠成員,去幫助他快點康複,你的角色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和一個準確的報告者,而醫生會在參考你觀察和報告的信息之後,做出正確的診斷並拿出有效的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你的孩子再次健康起來。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往往承擔了更多的重任,因此,媽媽往往被認為是孩子最好的醫生。因為每天陪伴孩子的大多是媽媽,而且對於其他家庭成員而言,爸爸往往沒有媽媽體貼和細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年紀都比較大了,精神和體力上都無法勝任這項工作。

為了幫助媽媽們成為孩子“最好的醫生”,我們特意編寫了這本《媽媽怎麼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媽媽這麼做》。本書作者是具有30年兒科臨床經驗的張玉柱醫生,他在行醫治病中積累了很多可以分享給媽媽們的經驗。本書前三章從預防的角度告訴媽媽們,如何讓孩子少生病以及一些用藥知識,後麵幾章則分別從呼吸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五官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麵介紹了孩子發燒、感冒、咳嗽、積食……的護理問題,給予媽媽們切實的醫學指導,力圖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