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 2)

劉啟一看是老師,立馬收斂了怒氣

“陛下想必是在為王美人之事惱怒,老臣雖對陛下與王美人之間的愛恨糾葛並無了解,但是老臣能感覺到此間必有說不清誤會。”

“誤會?何等誤會。”

“老臣也未能說清,就像老臣感覺得到趙使來者不善卻捉摸不透他的用意一樣。”

“那老師的意思是要我如何做。”

“事情沒有調查清楚之前,陛下不宜遷怒王美人。至於如何做,老臣覺得,之前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

晁錯不了解王姬,但是他了解陛下。這個世人仰視的天子,也有自己的愛恨情仇,而王姬就是陛下一生中難得深愛的女子。無論她曾犯下怎樣的過錯,在陛下眼中沒有不可饒恕的,陛下隻是在等待一個體麵的,能令人信服的,原諒王姬的契機。現在晁錯找不到,陛下,也找不到。

“不過陛下,王美人之事雖有端倪,但是現在不宜深究。有更重要的事等著陛下去做。”

“今日趙使來試探陛下的態度,陛下一朝廷威儀,這未嚐不可。但此舉勢必已經激怒趙王和趙王身後的勢力。一場免不了的血戰馬上就要爆發了。老臣此前將此事推給竇太後不過是權宜之計,為的就是讓老而睿智的竇太後也感受陛下被圍攻的處境。”

劉啟頓時明白老師朝會上那些話的更深層的含義。“那趙使實在氣焰囂張,相信母後與他交談就能明白底下那些諸侯王的狼子野心了。這麼一來母後出山是早晚的事。”

“正是。但陛下也務必早做準備。”

“這個朕已經想好。早就讓周亞夫秘密加緊練兵,國庫存糧也積累豐腴,諸王合圍長安,母後也沒有退路。母後手裏的竇封,竇嬰都有大用。就算吳楚趙合兵,此戰諸王贏麵也並不大。”

“不。陛下。老臣又感覺此戰絕非台麵上的那麼簡單,老臣不得不奉勸陛下再多做準備。再者,不要依賴竇太後,手裏要多攥一些自己的牌…”晁錯的話突然止住了。

劉啟大概猜到老師的擔心“老師但講無妨。”

“此事本是陛下家事,老臣不便多嘴。但事急從權,望陛下不要見怪。依老臣看,論戰力,我感覺陛下似乎低估了諸王的實力,不過諸侯實力再強,朝廷和他們的實力相差總是不大的,依老臣看此戰勝負不在朝堂上,而在朝堂外。”

“陛下的三大後妃雖居深宮,但在朝堂各有勢力。這三大後妃陛下都不能輕視。此外,我們要贏,竇太後那邊不止是要調出竇嬰竇封那麼簡單,還要讓竇太後務必穩住梁王。”

“老師所言在理。梁國緊鄰長安,地處機要,實在是長安屏障,梁國此戰中地位的確關鍵。不過,梁王畢竟是朕的親弟弟,老師此舉多慮的吧。”

“皇室紛爭,父子都能相殘,何況兄弟。梁王小陛下八歲,交集尚淺,陛下和梁王更牢固的紐帶卻是竇太後,穩住梁王的事讓竇太後來做,比皇上親自去做更穩妥。”

“好。那就聽老師的,母後那邊我會去說,但是老師為何突然提及朕的後妃。”

“陛下,後妃和朝廷重臣勢力盤根錯節,此時長安內部若有後妃倒向諸王,後妃底下的勢力一定覺得自己領頭的後妃掌握了機要情報,勢必跟隨。皇上要知道,後妃叛變,皇上丟的絕非一個女人這麼簡單。”

“陛下更要切記,陛下無論懷疑哪個妃嬪都不能表現得過於張揚。朝廷中大勢力的頭都是一等一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人,陛下的愛憎若表現得過於明顯,隻會再把她們往諸王懷中狠狠推一把。同理,廢妃,殺妃同樣不可,勢力的領頭角色出現變故,隻會使底下的兵卒惶恐慌亂,失去凝聚力的兵卒更容易為了保命不擇手段,皇上萬萬不能讓他們走到這一步。”

“老師提醒地正是時候,老師有所不知,昨日蘇乾密報栗姬私會吳王,我隻當栗姬危險,差點做出不理智之事。那老師的意思,朕要如何做”

“還是那句話,皇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後妃畢竟是皇上的後妃。隻要皇上理智,她們的心始終是向著皇上的。她們久居深宮,都不傻,能從陛下的舉止中感受皇上的態度,所以皇上一旦發現她們越軌之行,隻需多一點暗示就好,聰明人會明白的,至於不夠聰明看不懂的,陛下也無需理會,她們早晚自生自滅,攪不動風雲的”

“老師,劉啟明白了。劉啟定不會讓老師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