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那草民湊上前輕聲耳語,。“回美人話,我家主子已秘密會見齊地膠東王,得知眾王都對這個皇帝心存不滿,膠東王表示將全力支持我王,並成功策反膠西、趙、楚、吳等國,加上我家主子,合計已經七國,我王已從吳地征集16歲以上50歲以下的壯丁秘密操練,僅我吳地大軍就已經三十萬有餘,若內外心齊,那劉啟絕無半點勝算。”

深宮中第一次聽到有人直呼景帝名諱,栗美人卻顯得沒有半點驚訝,反而饒有興致地把玩糕點裏掏出來的紙條,這看似不置可否的舉止仿佛已經暴露了態度,那草民便清了清嗓,想要繼續說下去了。可是栗美人抬起手打斷了他。

栗美人畢竟是過來人,雖然劉濞使者的話聽起來很誘人,七國聯軍兵力強大,倘若真的開戰的確勝負難料。但她也知道憑如今大漢的國力,鎮壓謀反還是綽綽有餘的,絕對不像使者所說聖上就沒有半點勝算。這種七分真三分假的一麵之辭,實在難以讓她這樣的老麻雀有足夠的動力往火坑裏跳。除非劉濞兵臨長安城下否則她絕對不會留半點餘地讓旁人覺得她有謀反的痕跡。

但她也並沒有直接拒絕使者,一來吳楚齊是大漢數一數二的大國,三家聯動,若真的都毫無保留,的確贏麵很大,何況三王實力強大,這芷羅宮中都能安插進男子送信,實在難以想象他們在長安城裏盤根錯節的信息網和人脈,他們顯然正在挑起大規模的內外聯動,而她當麵拒絕勢必與三國交惡,若謀反真的成功她勢必前途迷茫,退一步說如果他們知難而退放棄謀反,憑他們在朝野的實力必然會壓製一個與他們正麵交惡的女人在後宮裏製霸,反之如果能提供他們必要的幫助,讓他們感激,如果他們謀反成功,她地位穩固,如果他們知難而退,他們勢必會扶持他們自己人登上後位,入主東宮。

栗美人望向台階下的使者,又瞄了一眼手上的紙條“吳、楚、趙、膠東、膠西、菑川、濟南七王力邀娘娘一起,替天行道,救蒼生於水火。”落款是吳王劉濞、趙王劉遂等七人的手書。

眼前的形勢對她來說著實是個危局,如果是底下的小諸侯王以卵擊石,她尚可劃清界限,可如今卻是吳楚齊在內的七國。她不能明麵上拒絕,更不能明麵上讚同出力。隻有先明以洞察,再哲以保身。

吳地富庶自古擅兵,征兵30萬的確不難,看來此話是真,但新兵戰力有限,30萬人的裝備也是大問題如果馬上開戰勢必潰不成軍。

當年楚漢爭霸,楚國雖敗,楚地大割,如今的楚國實力雖大不如前,但七國陣營裏楚國實力依舊不容小覷。楚地擁兵一直令朝廷如鯁在喉,朝廷幾次削藩也都微妙地避開了楚國這顆炸彈,楚國也相當識趣地將自己的兵力控製在20萬的規模。楚國20萬善戰的老兵驍騎踏破河山朝廷就已經很難招架,何況還有吳國的30萬大軍聯動。可也正是因為養這20萬的兵,楚國賦稅極高,人口銳減,如果騎兵遠征,糧草接續是大問題,就算吳地糧產豐富養本國的30萬大軍已然吃不消,再加上楚國的20萬,恐怕府庫糧食放空也不見得能接續。

等等,紙條上說齊地的四國也會參戰,齊地盛產魚鹽鐵器,一直以來齊地財政都遠遠富於偏居關中的中央財政,糧食更是數不勝數,正因齊地過富朝廷多次對齊地進行分割。當年秦末的齊國已經被分成五國,若隻是單單這五國還好,他們受朝廷掣肘,兵力規模十分有限,四國中最大的膠東國也才5萬兵力,最多用來自保。但膠東、膠西、菑川、濟南本國中沒有養兵壓力,大量的糧草就可以接續楚國,且齊地鐵器豐富,朝廷的重兵器大多產自齊地,如果齊地加緊煉鐵,不出半年新兵裝備問題就可解決,這大戰本是吳國牽頭,吳將必定加緊練兵這樣一來30萬新軍說不定就是30萬鐵騎。這樣的四個無兵的齊地小國組合起吳楚兩國,整個團隊的總戰力比起分開獨立各國戰力之和實在是翻了一倍。

對了,還有趙國,趙國是北臨匈奴是北方屏障,如果趙國鐵了心反叛,和匈奴交好,趙國騎兵配合匈奴鐵騎,不出半年就可以直擊大漢的心髒長安。等到長安城下戰火紛飛,那時懊悔豈不是為時晚矣。可是......

栗美人攥緊了手中的紙條可是依然沒有開口。

漢景帝劉啟尚為太子時栗美人就隨伴儲君側,那時的她無權無勢,靠著劉啟的寵愛抵禦後宮的紛爭,因為劉啟,她鬥倒了太皇太後的侄孫女,那個至今無子無寵的薄皇後,因為劉啟,她從一個卑賤的宮女一夜之間獲得了無上的榮寵,她忘不了初見時劉啟的臉,劉啟的一顰一蹙。那麼多年,劉啟的轉身回眸,一言一語都牽動她的喜怒哀樂,那麼多年,哪怕劉啟已然為君,而她依舊是個輩分極低的美人。但讓她親手為枕邊人的江山掘墓,她未泯的人性依舊讓她無法做到。

可是下一秒她就發現自己的愚蠢。就算自己這麼想,未央宮的那位不見得能這麼認為吧。要不是從一開始就低估了那個王娡,她又如何會落到今天這般田地。也許這真是個機會。

“可我怎麼記得當年呂後當政,大封呂氏諸侯王。呂後死的時候,呂氏外戚已經牢牢掌握朝廷周邊的軍權,可是呂後駕崩,呂家後人想要篡位時,劉家諸侯紛紛起兵,不過數月,呂家就兵敗如山倒,呂氏全族除了呂後陪葬長陵,其他人好像沒一個留了全屍吧。”盡管已經斷定七國叛軍贏麵極大,但語氣裏絲毫透漏不出對他們的傾心的意思,更多的是對謀反之人的輕蔑與鄙視,這是招欲擒故縱的迂回之計。

劉濞的特使卻從一進芷羅宮的門就誌在必得。

因為已經看了紙條的栗美人如果沒有興趣就不會屏退眾人,如果剛才真心拒絕就會直接攆我走,剛才長時間的沉默應該是在沉思,如今已經有了答案,卻遲遲不肯開口,應該是尚未對我完全信任。看來我王的交代果然沒錯,要完全取得栗美人的信任一般人果然做不到隻有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