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白術
以菊科植物白術的根莖入藥,其味苦、甘、性溫,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氣虛,體弱自汗及妊娠胎動不安的常用藥。據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入血可使血液循環加快,還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農本草經》裏說:“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說明常服白術可延年益壽。
白術補氣,偏於健脾,補中焦以生氣血,適用於生氣血以治虛;而黨參、人參補氣,偏於補脾肺元氣,適用於補虛救急。
用量一般為5~10克,重病或需要時,也可用到15~30克左右。白術忌與桃、李、雀肉、青魚同食。
6.黃精
以百合科植物多種黃精的根莖入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精、強筋骨、烏須發、抗衰老的作用。如《日華子本草》說:“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饑、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曬,食之駐顏。”《名醫別錄》列黃精為上品,稱其“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久服輕身延年不饑”。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黃精視為滋補強壯、延年益壽之良藥,並有“仙人餘糧”、“仙人飯”等美名。據現代研究證明:黃精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防止主動脈粥樣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潤,並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促進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黃精由於性質平和,適用於久病,病時調養之用,前人經驗認為“黃精可代參芪”,此說供參考。本品與雞肉同蒸,雞熟食用,能補益脾胃;與豬肉燉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補虛潤肺;水蒸,每劑量為9~15克,鮮者30~60克,內服。若痰濕盛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陽虛所致的瀉泄等症忌用。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過量服用,以免影響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脹滿。
7.甘草
又名粉草,藥用其根及根莖,性味甘平,健脾益胃,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飲食減少、倦怠乏力、四肢無力等症;也可補益心氣,用於心虛所致的心悸怔忡、氣短、脈結代等症;還能緩急止痛,可用於肌肉、血管攣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熱解毒,可解多種藥物中毒,如解毒保肝,用於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此外,甘草可調和諸藥,能緩和有些藥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藥性緩和,並保護胃氣。還有,生甘草兼能潤肺,對肺熱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近代研究證明,本品為潤滑祛痰藥,口服後能使咽喉黏膜減少刺激,適用於咽喉炎症;還證明甘草有抑製結核杆菌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結核。
用蜜炙過的甘草稱炙甘草,適用於補中益氣;生甘草適用於清熱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適用於淋病。本品用量一般1~10克,但脾胃有濕而中滿嘔吐者忌用。也不可長期大量服用,過量可引起水腫、高血壓。
8.五味子
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因其味兼酸、辛、甘、苦、鹹而得名,能斂肺定喘、滋腎澀精、止汗止瀉、生津止渴,《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並說:“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藥王孫思邈說:“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髒氣。遇夏月夏季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參、麥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可見,五味子有良好的補虛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強體力。現代研究結果表明,五味子與人參相似,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增強機體的條件反射功能,提高大腦皮質的工作能力,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可以調節心血管係統的病理生理功能,使病態下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視力及擴大視野;對聽力也有良好影響;還可提高皮膚感受器的辨別能力;對胃液分泌也有調節作用;此外,還有鎮咳、去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廣泛的滋補強壯藥。
本品用量一般1.5~9克,但腎陽亢奮、肺有實熱、蓄痰停飲、肝火妄動、痧疹初發等症,皆禁用。
9.太子參
又名孩兒參,藥用其塊根,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其補氣作用近似人參、黨參,但效力較差,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氣短等症。其補氣之力雖不及黨參,而生津之力卻勝於黨參,可代西洋參之用。
太子參水煎,每劑9~30克,內服;在夏季天熱時,可用15克太子參與烏梅,共煮水加適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飲,有益氣生津防渴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