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民風民俗趣事
第一章:家在巍峨大別山山村故事說書唱歌之一
多雲山巒峰霽異,哲人峰巔耀霞雲。
鋅玉駿馬千萬裏,楚華物寶與蕭彬。
金台高表金先字,巧雲弄日巧心靈。
名貴雅傳千古韻,何氏水桃延紅星。
多雲山,大別山天堂別名。霞,雲霞,意哲發妻。哲人,意哲秉性高尚。愛女壬午年,故曰駿馬。楚華、蕭彬親兄弟。金台、金先,親人妹姐,巧雲大姐之名。名貴嚴父,何氏水桃慈母也。父生年喜唱民歌,母在世勤勞賢淑,後輩延續之。
書中單表,在巍峨的大別山主峰腳下有個叫九資河的山區小鎮,古屬鳩鶿國,出了個京劇創始人餘三勝等許多名人。馬朝柱還在天堂立個山寨劫富濟貧。元末起義英雄徐壽輝在天堂安營紮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駐過軍。又是天然氧吧,所以才久負盛名。
九資河鎮西北有個趙家坳村肖家垸隊。說起肖家垸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甚至從未聽說過,但故事得從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說起。由村部向上(北)走約一公裏處就是肖家垸了。肖家垸雜有六姓,肖、胡、付、柯、占、李。其它姓氏人丁少,以肖姓人丁最多,故稱肖家垸隊。肖垸物產豐富,特產多,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肖垸這地方。
肖家垸有大肖垸與細肖垸之分。中間有一條三丈見寬的大河相望。細肖垸在大河之東,大肖垸在大河之西。這裏的秀麗風景被好多棵粗大的古橡碗樹(俗稱錢皮樹)點綴得淋漓盡致了。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前天打電話回家問肖家垸古橡碗樹的情況,回稱,隻剩下了二棵了。其餘的古樹因年代太久都自然倒下了。但木質色澤如紅木的規林樹至今茂盛,它是國家保護植物。但肖垸後麵的古橡碗樹,是否有樹老倒的情況就不清楚了。這些旖旎的風景,不時吸引大學生來寫生呢。正是,莫道此地無人問,山區美麗自聞名。有人來欣賞自不奇怪了。
大肖家垸前左方向有個很的大稻場,稻場地麵是用黃泥與黃沙混合鋪成的。如果隻用黃泥鋪,下雨天就變得稀軟,隻要腳一踩就陷進去了。隻有黃沙略好一些,但也能陷進去。最煩的是用石滾碾稻穀和小麥脫粒時,收集糧食的時候,黃沙也會混在裏麵。黃沙與黃泥混鋪成的稻場,收集糧食時黃沙就少多了。現在條件好,生活水平有提高,應該有水泥鋪設的稻場吧。憑借天然之造化,稻穀場造福於後人。
稻場外有二米多長的腰形石,石呈淺黑色。寬約80公分,高度約1。5米。二頭略向上翹。據傳,以前是肖垸下馬用的石頭。
出肖家垸正前麵,有左右二個不規則的圓形大石頭。高約200CM,據傳是出肖垸上馬用的。傳說雖是傳說,我也沒有見過。但這下馬石還在。傳說的內容我也不信其無,巨型石頭可以見證。
上馬石,因為修到肖垸的馬路被毀掉了一個。修馬路是我帶頭修的,就因為這個上馬石占據了路麵一邊,隻好讓石匠分解成石條,做成馬路的基岸。道路左上又是幾百年的大古樹,總不能修路砍古樹吧。
垸子左前方有個水塘。塘裏的塘漏樁是控製水流的。田裏不用水就塞緊儲蓄水。用水,就抽起塘漏樁灌溉農田。如果下雨天水塘滿了,要抽起塘漏樁讓水放走,不用擔心水衝跨農田,田邊上都起了水溝,專門用來放水的,大水會順著水溝流到溪河裏去了。
肖家大韜(堂屋)坐北東南向。大門用石材做成,石紋細膩呈白色,如火石一般。門板用的是厚重的雜木,二扇對開型。上下韜(韜,方言,堂屋的意思)用青磚砌成,顯得古樸端莊。下堂屋到上堂屋台階用的是一尺多寬石條,約有十幾步高。讓上堂屋有居高臨下的態勢。
台階二邊是明亮的天井。陽溝(天井)作排水用,還可以養團魚(甲魚)呢。拾級而上就到了上堂屋,堂屋中間的木梁用粗大烏黑的立柱支撐。正中照壁上有個很大很長的金字牌扁,呈倒U字掛設。扁額長寬,金字扁讓人聯想到肖垸從前景象,一定是很輝煌。
父親說:“嗯接(你們)不曉得吧,聽我老忒(頭)兒說,以前肖閣(肖氏)的有個人中了文舉人。一個何閣(何氏)的人中了武舉人,何閣(何姓)的武舉人送來上韜(堂屋)的這塊金字扁額,配上對聯送到肖閣(肖府)的。肖閣的為了好看(榮耀)還宴請親朋好友,派(擺)了半個多月的酒席來慶祝呢!”聽這話,讓人羨慕不已!
後來我又聽說,何氏武舉人是肖氏宗族的外甥。想也是的,不然怎麼送這麼大的牌扁來慶賀呀。文舉人與武舉人的故事很少有人提起過,隻有那金字牌扁依然掛在上滔(上堂屋)的照壁上。
寫這小說時打電話回家問起個那扁上的字。接電話的男人年過花甲了。他說:“細爹兒,好多個篆體字,額(我)也不認識得。還有一塊扁,被額的(我的)記春(他哥,一個60多歲老實的男人)打哐(碎)成好幾塊兒準備當柴燒,恰好,被人郭(家)看多(見)了,被製止後,才冒(沒有)燒成,額(我)把它捆在一起兒,放在牆角裏堆起來了,以後會變成麼樣子,就不曉得了。哈韜(下堂屋)已經倒塌成荒廠兒(廢墟)羅,上韜(上堂屋)冒(沒)幾年,我就組織家裏的人砌蓋(維修)哈子(一下)還能勉強維持冒(不)倒。以後成麼樣子就不曉得了。”
聽說金字扁打哐(碎)了,我心裏也難受極了。
這堂屋被肖氏宗族的一戶人家居住,他人丁多,這倆老口子就有6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輩分比我家矮二輩,男丁多在前,一女在後。
堂屋的隔壁,住著一戶人家。房屋老舊,牆體成灰黑色了。這人家有個不多話肯幹活的男人,和一個比他小10歲有著一雙巧手的老婆。生有3個兒子和3個女兒,女大在前男小在後。那就是我的老屋。
70年代的農村是靠勞動力掙飯吃的。兒女多又小的人家勞動力自然就少。隻有爸爸媽媽下地幹活,一天一人掙個8到10分的。幹苦力活兒掙10工分,還是要勞動力好的人。體質差的就在8工分之內也不錯了。一方土養一方人,天不生無路之人。沒正糧山上有野菜。
從早到晚,起碼要做十幾個小時生活(工作),農活輕鬆點就一天到晚8分。工分是隊長說了算,每個勞動力手上都有個勞動手冊,記錄出工時間和工分。
月度結算工分總和,再從集體倉庫領出工分糧食拿回家吃。掙工分少了的人家,一大家人溫飽就成了問題。沒飯吃,就問有的人家借口糧,借不到就得吃野菜。基本上,大多數人丁多,勞動力少的人家都這樣。人正是,生死在命,寶貴在天。
我就出生在堂屋的隔壁人家。七十年代的時候,8個人住幾間舊瓦屋裏,灶哈(燒飯吃飯的一間屋子)約有20平方米,光一個燒飯的土灶就占了幾個平方米,當然包括灶前堆放柴禾的地方。
還有一個燒掛鍋兒的火廊,是在地上挖個圓坑,邊上用青磚圍起來,再用黃泥括平,這就是現在有名的天堂吊鍋。火廊(火廊,挖的圓坑,燒火煮飯用。)靠牆的一麵是芋頭窖。
秋天挖的芋頭藏在裏麵,上麵添滿黃沙保證芋頭不壞,要吃時就耙出芋頭來洗淨切成方塊與米一起煮飯吃,味道可香了。大概也有“饑不擇食”的意思。
如果做農活餓了,火廊有火的時候,在火廊紅火灰裏埋幾個大芋頭,過十來分鍾用鐵鉗掏出來,把灰塵拍幹淨就可以吃,有講究的把上麵一層皮剝掉吃。如果芋頭沒有埋進燒紅的火灰裏,肯定不熟,嘎生嘎響的,吃多了就放臭屁。看官,可得記下心了。
白天勞動累了,晚上就互相串門,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或有幾個愛老唱歌的人在一起唱老歌,哪一家的主人也非常熱情,開水衝壺茶放在火塘邊上,茶壺是黃泥燒成形或是陶瓷做的,裝一壺茶容量約有一升,大的茶壺裝得更多。
客人來了敬上一碗茶和一支煙,喝一大碗熱氣騰騰茶水渾身曖和和的。也有愛喝茶的人,不管渴不渴,照常一碗接著一碗的喝,茶喝淡了,主人就倒掉茶渣續泡一壺。茶葉每家每戶菜園塹上和山上有野生的茶樹。也是山區特有的資源。
一到穀雨以後老媽媽或媳婦去采新茶。采回來晚上讓男人炒茶挪茶葉,炒熱了就放在灶台或桌子上旋轉著挪動,挪冷了又放進鍋內炒,炒熱了,又用竹枝紮的刷子掃出來挪,一般三遍後就放進鍋內炕幹。
挪功好的人,茶葉幹了就細,人人都愛喝細茶呢。那味道即使很長時間沒喝過,隻要一嚐試就能試出來是自己家的茶味。那味自始至終讓人感到親切。可惜,野生的茶葉,沒用更科學的炒製方法。
後來有的人家不用碗改用茶杯了,一來文明些,二來好看些。唱老歌時,也有會拉二胡的人,你唱我拉,或邊拉邊唱好不熱鬧!
我在細的(小的)時候就愛聽老歌,更愛聽拉二胡。十多歲時按別人胡琴的樣子,把藍竹格(鋸)個竹筒兒,看到別人打蛇剝蛇皮用光棍撐大曬幹後,就去討一張蛇皮來。山上砍些根羅漢竹子好做琴弓,和不起毛硬一點的尼龍繩代馬尾。做了一把琴後覺得好難做呢。
竹筒的空間要有四指寬,前麵二指的地方用火鑽鑽通成圓孔,要能放進琴柱子。放柱子後麵要有四指餘地。琴柱最上端要各隔開四指鑽二個圓洞放琴把兒,柱子與琴把要削成個好樣子,表麵刮光趟(光滑)些,可以用破碎的陶瓷碗片來刮。
羅漢竹子要細長、節密。用火烤熱後固定成琴弓的樣子後讓其冷卻。二頭彎曲過約一寸處用小的火鑽鑽洞,便於穿尼龍絲。說到尼龍絲,先要把尼龍繩子廢開(一根根絲解開)成一根根的,因為尼龍繩絲不直就要放進熱水盆子內泡,泡好了幾分鍾後用手勒直固定。
再穿過琴弓二頭紮緊繃緊,配上從鬆樹油燒後凝成一團的鬆香,加上內外弦,柱子中間紮千金。琴就算成功了。拉一拉,摩擦出悅耳的聲音來,足夠讓我興奮一陣了。
唱老歌也是農村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現在值得人去回味和珍惜的往事。再有就是說書。說書的人是外麵請來的。
第一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聽得津津有味,說的是神話與曆史方麵的故事。聽故事,農民叫做“挖古”,說古人的事兒,很形象。
說書人,先要說書帽兒,說些惹人笑得肚子疼的熱笑話。有的些書人口才好的,看見什麼就作成笑話說。把聽書的人作成笑話可好玩。
總讓大家聽得更來勁,更加開心。也有曆史知識好的說書人,說個金劍牌子的書帽兒,裏麵的內容涉及到各個曆史相關人物也好聽。
一個小時說一回,剛好最精彩時就不說了,好讓第二天別人又要來聽。不然心裏掛念著書裏麵人的命運。晚上收場時輪流給錢,不足3元的由主人來貼錢進去。父親也總是掏幾角錢出來說:“錢少了點!”
因為那個時候木匠師傅,石匠師傅也是一天人工錢3元。主人要給說書的先生熬(煮)掛麵臘肉來作夜宵的。不然先生說一晚上書的,肚子早咕咕嚕嚕叫了。
中間聽書的時候。主人還拿出向日葵籽或南瓜籽炒給聽書的人吃,一天的勞作與辛苦就這樣在自愉自樂中打發得輕鬆自如。說書先生休息時,有愛叫(說)的人,會說點下流笑話來。
有的人家本分點的幹坐在屋裏,到十點了就睏瞌睡了。一來沒有錢去聽說書,聽書了人人給錢自己不給那好意思呀。
小時愛聽說書和拉二胡了,自己做了一把琴又不會拉,琴弦自然也調不準音,就讓會拉的給調弦,自己亂拉真吵死人。
家裏人最討厭我拉琴了,鄰居也討厭我拉。農村把拉不出調的人,就叫殺雞。如殺雞時雞的聲音樣難聽。
於是乎讓細肖垸的一個會拉的人教我。那個人比我大好多,但我的輩分比他高二輩,按農村習俗,年齡再小也要叫細爹的。
自己人就讓他教吧,這一天他剛到我家裏喝茶沒事幹,就拉我做的胡琴。我說:“你拉得好聽,教教我吧,教會了,給你買大公雞的煙抽。”
那時大公雞香煙1毛5分錢一包,還算好煙呢!有的煙才8分錢一包,也有不少人抽。可他隻顧自己拉,聽我說要他教我,就讓我自己拉。我一拉他就說:“嗯(你)這麼學得會呀,嗯以為琴是那麼好學的嗎!”
就再也不拉了,讓我自己蠻扳(蠻幹)後離開了。
第二章:舊年代兄妹居多再小也得采藥賣錢
先說個細仔(小孩)的笑話,讓看官休息一下大腦,再書歸正傳。
鄰居有個小孩的佬(母親的爸爸)來了,小孩太不聽話時,佬就要打他。小孩邊跑邊說:“佬啊佬,吃稻草,牛屎粑晏(當菜),七(吃)個飽!??????”
重複叫好多遍,惹得大人都笑了。要打他本來是做樣子的,那有佬真舍得打外甥呀。
古人說得好,“千日胡琴百日蕭,笛子喇叭對麵教。”看來沒有錯。他用這樣的理由說,就是不肯教我。心裏雖然有點不服氣,但臉上還是笑嗬嗬的說:“那是,那是!我自己拉得試試,看學不學得熟!”
但我也絕對不信自己學不會拉琴。隻要一有空,我就天天拉,天天亂拉。隻要父母不在家就趕緊拉,不要讓他們感到煩。但決心是下了,一定要拉會二胡的。不要我學,也要學。
在的時候我就說:“拉一哈(會)兒,就不拉了。”
記得一次,不知什麼事惹得父親不開心就旦(罵)我:“天天冒得(沒有)事兒做,在屋內拉,嗯(你)不曉得拉得多難聽,比殺雞還難聽。放假咯(了)就不務正業。嗯再天天拉得吵死人羅,各(給)嗯撂(甩)得大河聚(去)了!”
我一氣之下,跑到屋子右邊的小河邊上拉,調兒(聲調)拉得傷心極了,突然覺得找到拉調子的感覺,像是能拉出歌兒來了。
見有些像,心頭自然一喜。這不就是有點像自己唱的歌嗎,就慢慢摸索拉,慢慢找音符的感覺。心想,按《東方紅》的曲調來吧,越拉,越覺得自己拉得有點像東方紅。慢慢憑感覺試著拉。
一天晚上,我特地拉給家裏人聽。拉完了就問:“聽出來拉的麼事歌曲嗎?”
想不到都回答說:“嗯(你)拉的麼事(什麼)兒,麼事也聽不出來,根本不是拉的歌兒。感覺比以前吵人好點!”
一下子讓我的心冷了半截。額(我)自噶(自己)聽不是有點像嗎,怎麼別人就是聽不出來呢?仍不死心,如此往複,從不間斷,有空就拉,自己還跟著唱。
一邊拉,一邊唱。唱一句,又拉一句。誰知時間不長,再問別人拉的是什麼時,都說是《東方紅》的歌兒,有點像,又有點不像。
總之自己感覺太像了。後來幹脆自己邊拉,自己邊唱呢。從此父和姨(爸爸媽媽)與家人沒有反感我拉琴了,都認為拉得像。
比以前好聽多了,也不覺得那麼吵人了。都認為學拉琴可能學得出來。從他們臉上看出了自己付出後的成果,自己更有信心學了。
誰都會說一句古話,“窮人孩子早當家。”來說農村孩子懂事多,肯勞動肯幹活。不由自主想起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這句話。
於是,就聯想到山裏人唯一的經濟來源藥材和木材。
說到藥材,它是天堂九資河豐富的特產,野生藥材資源多,如天麻、蒼術、天冬、天南星。桔梗等等。可以說是漫山遍野都是。隻是自己不認識藥材種類而已。
我們這裏好多采藥的都是從外地或是別村來的人。
一來他們生活點與鄉藥品收購站近,信息掌握快些。二來別村的經濟資源相對要少些,山林麵積沒有我這裏多,所以大都要跑到我家後麵大山上采藥。
如果妹妹在家我會叫:“台兒,跟我挖藥兒繼。”
第一次采藥,我應該是6歲左右吧。
我家右邊、後麵地坪和石縫兒中有很多的老挖蒜,牛蒜花陀(土話,但不知道藥名)兒。莖圓粗,葉對生,蔸兒呈圓形。
最下麵的根須,如拉的麵條粗細。我用很小的取子(一字形,一頭如小鋤頭,一頭如小斧頭,中間是有鬥(塞)柄的圓孔)挖出來的。石縫裏挖不出來的要用手來摳,有的太裏麵也摳不出來。
指甲也被摳斷了,手上沾滿的都是黑泥。
一上午要鼓勁(認真)挖下來,小提藍子肯定髒(裝)不哈(下)的。有收獲了,就快樂地提回家。學著別人的樣子,到井邊篼(舀)水洗幹淨。再拿回家用刀切掉根須,後又切成簿片放在簸箕內曬幹。
本來是白色的,不能讓它在陰雨天變成黃黑色了,否則收購點不收的。即使收也要降價。切片好了後要馬上洗幹淨手,不然癢得難受。
父(父親)和姨(母親)都在田裏幹農活,隻好自己試著做。好在有的藥沒讓手癢的,但有個藥卻能讓人爛手,那就是白果。
我家屋後麵,有一棵約3個高大的漢子合圍抱攏的白果樹,是我家祖傳下來的。它也如我家唯一的財富樣讓人踏實。
據說當時家族分財產,值錢的如板栗茶葉山林分給有點勢的人家了,那時白果一分錢不值,就分到了我家了。這樹白果(銀杏)樹,還被《黃岡日報》稱作霸王樹。也被很多人關注了這棵樹。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白果就值錢了。一年的白果有幾百塊到上千元的收入。家族中也有眼紅的人。
這白果樹描寫,在湖北東湖社區的荊楚文壇2013年“散文英雄會評為“熱貼”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好評與關注。其它網站的文學網友,也有了熱情洋溢的回複。
《九資河趙坳肖垸風土人文》上也有描述。白果葉子泡茶喝可以降血壓,白果有縮小便,調經,去斑之功效。美容效果極佳,中國稀少的保護植物。可是好多樹種我都叫不出名字來,後來才知道幾棵。
這顆白果樹,它是密兜(從樹下麵)開椏。從一米多二米不到處就枝椏交錯,約三米處又少見的開了三個正首(主杆)扶搖直上幾拾米高。春天扇子形的葉子綠得發亮。秋天黃燦燦的果子壓垂了枝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