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化悲:當人萬分悲痛時,痛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心裏會覺得舒服一些、輕鬆一些,流淚可以促使人將悲傷情緒盡早發泄出來。研究發現感情的淚水與理化刺激產生的淚水有不同的成分,感情的淚水中含有促乳素和亮氨酸腦啡呔等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很可能是人體遭到精神摧殘時產生的,哭泣之所以能夠減輕精神壓力,也許正是這些特殊物質隨淚水排出人體的緣故。悲哀勿過,靠的是平素的修養及堅毅性格,有相應彈,是說一旦悲傷時,還是流出淚水,讓感情發泄出來為好,以免留下更大的禍根,這兩者並不矛盾。
6.防驚:“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談虎色變”說的都是受驚恐之後引起的心理變態。現代醫學認為,恐怖條件存在時的恐怖,屬正常心理,恐怖條件解除之後的恐怖則屬於病態心理。祖國醫學認為“恐則氣下”,“恐傷腎”,證實了以上兩種驚恐都會傷及人體。
中醫學有“驚者平之”的觀點。平,是平常的意思。就是將引起驚恐的因素變得使驚恐者習以為常,事先讓當事人接受對恐怖事件的分析和解釋,再讓他逐漸接觸、了解恐怖事件的某種場麵,最後熟悉並能夠承受事件本身。這種做法符合“思勝恐”的五行相克規律,因為從不了解而至熟悉、適應的過程,伴隨著一係列的思考,隻有在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之後,才能消除懼怕時心理,做到臨危不驚。
7.排妒:妒忌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應,當妒火中燒時,應立即進行有意識的控製。土方麵檢查自己心胸是否開闊,精神境界高不高;另一方麵,想想忌妒對身體的危害性。產生忌妒心的人往往神不守舍,精力耗損,腎氣虛衰,妒忌還會使人存心不良,不僅有損自身健康,還有可能阻礙他人前進。所以學會寬容他人,檢點自身,不斷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合理地設計自己,化妒忌之心為奮鬥之力,在競爭中奮力向前,才是一種有效的精神健美法。
二、五誌製約法
怒、喜、思、憂、恐,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感情變化,中醫稱之為五誌,五誌分屬於五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如五誌太過,就會傷及相應的髒腑,所以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
人具有自我調節和控製的能力,可以不使五誌太過而傷及身體。一旦因五誌過激而產生疾病,用藥物等手段治療常常不能奏效或效果不佳,而應考慮以情勝情,用言語或形象對患者造成與之相反的情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朱丹溪提出:“因七情而引起的病,宜以人事製之,非藥所能療也。”認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似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
這種療法屬於心理治療法,現今國外定名為心身療法。取源於中國古代醫籍,是我國獨有的寶貴中醫療法,在日本醫學界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展望未來世界將是競爭激烈的時代的人們的心理變異和精神狀態的不正常則更需要得到治療,可望這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能夠發揚光大,為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增加壽齡作出有益的貢獻。
三、暗示療法
暗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普遍存在,它對疾病來說和情緒一樣也有正反兩種作用。暗示的起因,有的來自外部環境,也有的來自患者本身。它是一種相對被動和帶有服從性的聯想與思維活動,並伴有情緒色彩。
實踐證明,良好的暗示可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可奇跡般地治好許多心身疾病,而不良的暗示則有致病作用,產生消極作用,某患者周圍的人都是體弱病殘者,這就可能使在這種環境裏的人感到自己也是一個病殘人。如果互相談論的都是各種病痛的體驗,那麼,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可以使某些人感到自己也具有某些症狀。這種現象揭示我們,患者不必見人就談自己的病,親友探視病人時,也不必見麵就詢問病情。患有疾病的人,每天到戶外散步或打太極拳,如果不是把意識集中在大自然的美景,去欣賞清晨的寧靜、初升的太陽、綠草鮮花,而是每走一步都想著自己的病痛,這種做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這種暗示必然喚起惡劣的情緒。祖國傳統健身法——氣功,特別強調要意守丹田,練太極拳要意領心動,是有一定道理的,它重視到意識暗示的作用,以及情緒對疾病的影響。
為了使患者擺脫疾病的體驗,防止不良的自我暗示,其方法是使患者對疾病本身和人體本身有個科學的了解,並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四、說理開導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