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醫學壽命學說曆史變革(1)(1 / 3)

第一節 概論

自然界中不同種類的生物,各有一相對穩定的自身壽命界限。這是一種生物長期進化形成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不同的時代,人類有著不同的壽命,但也難以超過最高壽命,或稱壽限。原始時代沒有文字記載,隻能根據牙齒和骨骼的化石來推算。40萬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壽命隻有15歲。20萬年前歐尼安德特人,推算能活到40歲以上的人隻有5%,約40%的人隻活到11歲左右。在歐洲,不同時期人的平均壽命也截然不同,公元前50年約為20歲;中世紀約為33歲。1587~1691年約為33.5歲;1838~1854年約為40.5歲;到本世紀初1900~1905年約為49.2歲;1945年約為66.7歲;1974年約為72.4歲。根據WHO1995年統計資料發現,發達國家平均壽命超過75歲,美國為75.5歲,日本為78.55歲,是世界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我國古代人的壽命較短,夏商時代平均隻有18歲,唐代27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平均壽命為35歲。1981年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為67.78歲,1990年為68.85歲;1993年為70歲;1996年為70.80歲。從1990年到1996年六年時間提高2.25歲,男性提高0.56歲,女性提高1.20歲,人均壽命提高在短短40多年時間裏提高很快,趕上和接近西方發達國家。

我國老年人口近1.3億,占總人口11%,占世界老年人口1/4,居世界之首,而且高齡老年人逐漸增多。高齡人的增多與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發展,醫療保健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北京市百歲老人,1958年是6人,1981年是14人,1982年是19人;女性16人,男性3人,最大的是105歲。

上海市1964年人口普查,年齡最高的為99歲,1973年百歲以上老人6人,1979年有21人,1982年有23人,最大的是104歲。又如廣州與長春兩地人口差不多,氣候相差較大,一個氣候較熱,一個地處北方氣候較寒冷地區。但百歲以上老人長春僅1人104歲,廣州有22人,年齡最大的是110歲。相差懸殊,區別可能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成都百歲以上有16位,最高年齡120歲2人,一個在農村堅持勞動,另一個挑水度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的板升鄉,這裏僅有2萬人,90歲以上老人有86人,百歲以上有23人,每一萬人有115人長壽,比世界著名長壽地區前蘇聯高加索地區6.3/萬人高近一倍。雖居海拔1000~1500米的山區,但山上有鬱鬱蔥蔥的植被,長期堅持自由自在地勞動,並以天然食物為主,可能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衰老與壽命的概念

隨著人類社會向老齡化的逐步邁進,人們對健康長壽更為關切。揭開衰老之謎、科學地提出抗衰老對策,已成為當今世界老年學研究的熱點,也是備受關注的科學前沿。

衰老(Senescence),在文獻中也常以'Ageing',衰老的含義出現。Ageing是美國老化研究俱樂部(Clubter Research of ageing)成立時提出的,是老化的含義。所以,近些年來也把老化與衰老混同為一個概念。衰老與老化密切相關,但又有不同的含義。老化是指成熟後,隨年齡成長,身體內在結構和功能方麵,出現各種退行性變化,使機體對內、外環境適應能力逐漸減弱,這種改變謂之“健康老化”。老化是衰老的動態過程,衰老是老化的結局。衰老則是機體處於疾病和功能下降的高危狀態。與老年增齡並非同義。衰老是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持續演變的過程,它是逐漸的以微觀變化長期累積的結果。1985年Fujits認為衰老是最適當的定義,是指機體內各種細胞和器官組織功能不可逆轉地、全麵地、逐漸地喪失。有人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一切係統傾向於高熵狀態,也就是“在成熟後已高度分化的係統走向組織紊亂及趨異分化的過程(dysdiffer-entiation),既熵增長律作用的結果”。strehles認為真正的衰老過程應具有普遍性、內在性、進行性和遞減性等四大特點。每一個個體之間的老化速度是不均衡的,所以在衰老表現上截然不同,即使同一個個體內,不同組織和器官老化速度也不盡相同。一般骨骼、軟骨肌肉、皮膚等老化發生較早,而心、腦、腎、肝等器官老化發生相對較遲。老化的速度也與個人養生密切相關。所以,抗衰老,在延緩衰老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