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商務心理
卷首語
社交商務的基礎在於人類的認知模式,心理學家已經在那些通過社交網絡購物的人群中發現了六種普遍性的心理規律。
社會認同
規則一:社會認同法則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會參考其他人的做法
心理動因:人們會模仿別人的做法來消解決策時的不安全感。
甲:我應該買這件外套嗎?
乙:我不知道,問問你推特上的粉絲。
社交商務案例:向朋友和家人谘詢是否該買某一樣東西。81%的顧客會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來自友人或者家人的購買建議。
權威
規則二:權威原則
心理動因:專家的意見因其權威性而成為重要參考。77%的網購者會關注別人的評論來決定自己是否購買。
社交商務案例:通過各種渠道如博客、Youtube,推特或者Facebook來尋找各種商品評論。
稀缺性
規則三:稀缺性少即是多
心理動因:由於潛在的對匱乏的恐懼,人們天然地會認為稀少和限量的事物更有價值。
社交商務案例:加入某個俱樂部或者會員組織來獲得專屬的商品和價格。77%的人喜歡在Facebook上獲得會員專屬的商品。
偏好
規則四:偏好人們往往會追隨自己崇拜或者喜歡的人
心理動因:人們習慣於追隨自己喜歡或者欣賞的人以便與他們建立更多的聯係和信任。50%的人會因為朋友買了某件東西而決定購買/基於某個社交網絡媒體得到的建議。
社交商務案例:轉發擴散自己的朋友在社交網絡上發表的關於某個商品或某種潮流的信息。
一致性
規則五:一致性保持忠誠
心理動因:麵對未知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選擇過去做過的事情。
不知名的品牌$70購買
信任的品牌$150購買
62%的在線顧客對曾經滿意購買的品牌保有忠誠。
社交商務案例:過去買過的品牌和產品,再次購買的可能性很高。
互惠
規則六:互惠心理
心理動因:我們都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人、事或者某個品牌作出一點貢獻,無論對方是否要求。
甲:聽說了Facebook上的那個售賣活動嗎
乙:沒聽說。謝謝你的提示。
每個月,在Facebook上有超過25,000,000,000條的共享內容。
社交商務案例: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分享品牌的最新消息,包括產品或者折扣的信息。
總之,社交網絡幫助顧客作出明智的購買決策,同時,品牌也可以通過社交平台來推出定製化的產品和購物體驗。(來源:《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