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們都是木偶人1——5(1 / 3)

今天是狀元小學開學的日子。

可馨兒的母親牽著馨兒,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上學路上。從今天起,馨兒就是一名小學生了。

快到學校,馨兒放開媽媽的手,緩緩向學校走去。碩大的書包如一塊巨石,生硬的掛在馨兒瘦弱的身子上,馨兒的身子向前微傾,走的有些吃力。母親柔和的目光如蠶絲一般包裹著馨兒,隨著馨兒緩緩移動。在馨兒即將邁入校園的那一刻,她回頭望望母親,母親向她招手。忽然,母親似乎是想起了什麼,急切地衝馨兒喊:“到了學校無論哪個老師問你多大了,你千萬要說你已經7歲,7歲了呀!”母親一邊大喊,一邊用手比劃著,怕馨兒聽不懂似的。

還有兩個月,可馨兒就要過6歲的生日了,6歲的可馨兒本應該再上一個學前班才進入小學。學校明文規定兒童要年滿7歲才可以進入一年級。可是,隔壁的李詩筠才5歲,也升入了一年級。馨兒的母親有些等不及了,於是到處找人托關係把馨兒身份證上的年齡改大了一歲。她的人生格言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她看來,孩子越小入學越好。一來可以“跑贏”別的孩子,二來孩子畢竟小,也好管教,於是,她決心讓6歲的可馨兒入學。

現在是1997年。兩年前,中國在《****中央******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江****在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應該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以振興國家,並用科技和教育使國家強大,振興起來。於是乎,舉國上下,到處都是諸如“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等的條幅。

從前,每個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加上生活水平的低下,大多數家庭都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所以,家長們從不關心孩子們學不學習,一日三餐就足夠讓他們頭疼了。馨兒母親這一代,雖然條件沒法和下一代比,但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每天放學,他們總是約著許多同學,從東街竄到西街。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們的母親才從家門口探出頭來,大喊:“xxx,飯熟了,快回家吃飯吧!”聲音悠長悠長,飄向大街小巷。

因此,他們沒有體會過灰色的童年,沉重的負擔。也許是因為童年時學習不努力,馨兒的母親沒有考上大學。她認為正是因為從小自己的父母沒有嚴厲管教,才導致自己學業的荒廢。如今,她青春已逝,可是孩子是她的希望,是她的第二次青春,於是她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孩子身上。她將馨兒當作一棵小樹苗,小心的栽培著。她巴不得能像那位拔苗助長的農夫一樣,用外力幫助馨兒成長。

馨兒極不情願的走進學校,對於這個陌生的環境,她有些膽怯。她睜大眼睛打量著周圍的一切,她的同學幾乎都比她大。此時,她多麼希望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啊!她還沒有準備好,做一個小學生,馨兒腦海中總是想著一個問題:假如我上課時想上廁所怎麼辦呢?老師會批評我嗎?

教室裏,孩子們在發新書。突然,馨兒聽見一個同學正在朗讀課本,聲音清脆,又帶著點童真的奶氣。原來,隔壁的小神童李詩筠也在。教室裏漸漸安靜下來,大家都帶著羨慕和驚訝的表情,看著李詩筠。李詩筠好像故意讀給大家聽似的,聲音更大了。老師走到她的麵前對她說:“小朋友,你真厲害!這麼小就認識那麼多生字啊!”

“我三歲就會背古詩,算算術,早在一年前,我父母就把一二年級的課本借來教會我了!”

“同學們,大家應該學習這位小朋友,學習不要被老師拖著走,要學會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老師慈愛的目光如一雙大手撫摸著李詩筠的頭,從此,她成為了他們班的小明星。

李詩筠成為“小神童”是因為她有一個爭強好勝的母親。當李詩筠還在母親的肚子裏時,她母親就買來了一大堆兒童早教的磁帶,每天在家裏輪流播放。她急不可耐地對她進行“胎教”。什麼《唐詩三百首》,什麼《童謠》,《月亮姐姐說故事》等等,應有盡有。每天吃完早飯,母親便搬出錄音機和磁帶,按下開關開始播放。甚至吃飯的時候還要放放英語,不錯失每一分一秒。有時,李詩筠輕輕踢踢母親的肚子,母親便一邊摸著肚子一邊高興的說:“我家的寶貝一定是聽懂了所學的內容,也聽懂了她的良苦用心。”母親自我陶醉在這種想象中,有時激動得淚水湧出了眼眶。

轉眼間,李詩筠承載著父母的期盼降生了,在她出世之後,母親對她的教育更加瘋狂。

李詩筠的母親每天買來報紙,雜誌瀏覽。她最喜歡看的內容便是“xxx年僅x歲就考上了清華”“x歲神童在x名牌大學攻讀博士”。每當看到這樣的字眼,她的母親便覺得眼前一亮,渾身熱血沸騰。她仿佛看到了李詩筠的成功。似乎那些報紙上,雜誌上寫的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寶貝女兒李詩筠。

李詩筠雖然還小,但是個天生的美人胚子。她長著一張粉嫩的瓜子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如兩顆黑寶石般鑲嵌在臉上,最美的是她那又長又密的睫毛如兩把刷子,隨著眼睛忽閃忽閃。見過李詩筠的人總是讚歎她如洋娃娃一般美麗。李母聽見人們完美女兒的美貌,心裏很是得意。她想:女兒的美麗超凡脫俗,倘若她是一個才女,那不是錦上添花嗎?人們常常人為優秀的女孩一定是樣貌平平,相反,美貌的女人總是和才華不沾邊。而我一定要打破這樣的觀念。我要讓人們對女兒的評價不是一隻花瓶,而是“美貌和智慧並存”。

李詩筠才兩歲,他母親就去書店買來了拚音,數字卡片,教女兒認識。這樣的年齡正是玩耍的時候,於是常常,李詩筠都不能專心坐下聽課。這時,母親為了孩子“成才”,不惜在她身上留下一個又一個紅紅的印子。

三歲的李詩筠已經會寫一千多個漢字,認識拚音,會背許多古詩,還會算簡單的加減法。“小神童”李詩筠的消息不脛而走,於是,周圍的人都來李家,想看看這個聰穎過人的孩子。晚上,常常有人拜訪李家,母親便讓李詩筠表演。有時是認漢字,有時是算算術。李詩筠總是迅速而準確的說出母親想要的答案。剛開始,對於這樣的表演,李詩筠感到驕傲和新奇,可是,漸漸的,她有些厭倦了。她不明白母親為什麼要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這些問題。

有一次,李詩筠去動物園看馬戲團的表演。她看到那些小狗狗在飼養員的示意下,做著一道又一道的算術題。每當小狗叼對了數字時,台下超爆發出一陣陣掌聲,飼養員還會給小狗丟一根骨頭作為獎賞。她突然發現自己多麼像那些小狗啊!每天都被母親當作一個表演的工具。

又一次,家裏來了客人,母親把李詩筠拉到客人麵前,又讓她背古詩,算算術。李詩筠有些不大樂意,她嘟起櫻桃小嘴,遲遲不肯說出答案。母親和客人都瞪著她,焦急的等待著。有一刻,母親恨不得自己變成女兒,代替她說出答案。仿佛有一個世紀那麼漫長。

“啪!”李詩筠隻覺得一陣火辣辣的風拍在臉上。瞬間,半邊臉成了紅紅的饅頭。李詩筠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掌打懵了,客人也愣著。等大家回過神來,屋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已經彌漫開來。客人連忙勸到:“小孩子不要太嚴厲了,畢竟每個人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哪個孩子不淘氣呢?玩,是孩子的天性嘛!”

可是李母卻不以為然,送走客人,母親讓女兒麵壁思過。“你今天怎麼回事?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平時大家都認為你聰明過人,長大之後必成大器,像你今天這樣,這麼簡單的都不會,你讓我明天去單位怎麼抬得起頭來?我每天那麼辛苦的教你,多麼不容易,為什麼你都不能體諒我?”

為了挽回麵子,李母提出周六晚召集所有小院裏的孩子來比比誰最聰明。

周六的下午,李母便對女兒來個“及時充電”,她把平時教過女兒的知識又為女兒複習了一遍,然後警告女兒:“今天好好表現,不然……”語氣中透著嚴厲。

夜幕緩緩的降下來,天空升起了一輪明月,柔和的月光灑在庭院中,人們陸陸續續的走出家門。不一會兒,庭院中就聚集了年輕的父母和可愛的孩子們。大人的說話聲,孩子們的嬉戲聲,使整個庭院熱鬧起來。

李母拉著女兒神氣十足的來到人群中間,她明白,在場的所有孩子都不是女兒的對手。語氣中便有了居高臨下的意味:“大家安靜一下,今天,我們來比一比誰家的孩子最棒。由家長出題,孩子搶答,看看哪個小朋友答得又快又好!我來先出一道算術:12+5=?”大多數孩子都沒有進行過提前教育,一時抓耳撓腮,隻有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答道:“17”。不用說,這個人便是李詩筠。接下來的時間裏,不論是古詩,諺語還是數學,李詩筠總是第一個準確又迅速的說出答案。

這個晚上似乎是專門為李詩筠設計的專場表演。李母掙足了麵子。這個晚上,李詩筠表現得異常完美,所有羨慕的目光一齊投向李詩筠和她的母親。人們讚美著這個小神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圍著李母討要“育兒經”。李母心中很是受用,自己多年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從此,在單位上,李母的頭抬得更高了!

得到了人們的羨慕,李母並沒有滿足。方仲永泯然眾人的故事依舊時時提醒這這位母親不能鬆懈。於是,李母對女兒的嚴厲變本加厲。她向別的大孩子借來了小學課本,買來了小黑板和粉筆,她要將女兒培養成為真正的神童。於是,年僅四歲的李詩筠沒有童年,她如一隻高速運轉的陀螺,一刻也不能停歇。稍有懈怠,母親的神鞭就“啪”的落下,隨後,陀螺又高速運轉起來。母親還讓李詩筠學習鋼琴。在那個時代,鋼琴並不多見,但母親還是省吃儉用的買了一台鋼琴,每天督促李詩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