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4章 聽懂身體的話,自在如來——《黃帝內經》診病秘法(9)(1 / 3)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篇》中說:“膽液泄,則口苦。”《黃帝內經·素問·痿論》中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也就是說,口中發苦多為熱證,是火熱之邪內侵的表現,尤其是肝膽火旺、膽氣上逆。熱證患者除口苦外,還會有口幹舌燥、苔黃、喜冷飲、尿少色深、大便幹燥等症狀。此時,可選用黃連上清丸或牛黃上清丸等清火藥物,但身體虛弱者慎用。

口中發酸,其病根在於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致使肝液上溢、胃酸過多。如果隻是偶爾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不用擔心。如果經常口酸,並且伴有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症狀,多是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濟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與胃酸上泛有關,同時還有舌頭發紅、脅肋疼痛等症狀,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為主。

口中經常發甜的人則是脾胃有問題,多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久了會發展為糖尿病。這一點《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

口臭是由胃火引起。胃腑積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胃腸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氣上攻及風火或濕熱,口臭也就發生了。

我們知道火分虛實,口臭多為實火,由胃熱引起。胃熱引起的口臭,舌質一般是紅的,舌苔發黃,這時隻要喝用蘿卜煮的水,消食化淤,口臭很快就能消除。胃熱引起的口臭多是偶爾發生,如果是經常胃熱、消化不良的人,治療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敲胃經,一直敲到小便的顏色恢複淡黃清澈為止。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由胃熱引起的口臭已經很少,最常見的口臭還是胃寒的原因,這類人多是舌苔普遍發白,口臭時有時無,反複發作。那麼,對於這類由胃寒引起的口臭,平時就要多喝生薑水。如果怕麻煩,也可以將薑切成薄片,取一片含在嘴裏。

還有的人經常會覺得口中淡而無味,食欲不振,這多是脾胃的問題。如果伴有胃部脹滿、大便稀薄、脈細等症狀,則多半是脾胃虛弱,治療上應以健脾、和胃為主。如果伴有疲乏無力、大便稀軟、舌苔厚膩等症狀,並且不喜歡喝水,則多半是脾胃有濕,治療上應以燥濕、和胃為主。

放屁可以預測哪些健康問題

人為什麼會放屁?因為腸子總是在不斷地蠕動著,隻要腸蠕動存在,就會有氣體從肛門排出,就會放屁。屁雖然是人體的廢氣,但是從放屁還可以檢查出你的身體是否出了問題。

1.沒有屁放

如果長時間不放屁,說明問題嚴重。新生兒不放屁,要檢查是否為無肛症或肛門發育不全。大人沒有屁放,腹部發脹如鼓,說明腹部脹氣,這就要考慮肛門直腸是否有毛病,如炎症、腫瘤、便秘、痔瘡等,必要時需肛門插管排氣。患有腸套疊、腸扭轉、腸梗阻無屁,是因為屁被腸子堵住。

如果無屁放出並伴有劇烈的腸絞痛者,必須緊急到醫院求治,作為急診進行搶救處理。此外,胃穿孔、闌尾炎穿孔形成的腹膜炎,腹部發硬,觸之劇痛,也可無屁。

2.放屁增多

這可能是消化係統出了問題。有時放屁過多,與吃了過多的澱粉類食物有關,如市場上出售的甜食、紅薯、土豆等。多吃麵食的人放屁也多,這類食物使腸腔產氣過多,導致放屁增多,糞便量加大。此時應當減少澱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蔬菜類食物,使飲食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