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眼睛看見美麗
考點·演練
作者:山東一考生
【高考佳作】
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與不善,不如晶瑩自己的尊嚴與美好。
——可可·香奈兒
從窗子中望出去,本該是相同的場景,而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有不同的圖畫。究其原因,在於你所關注的東西不同,你所懷有的心境不同。當你懷著積極的心態,多多關注美好的事物時,便會有生活向上的景物,人生就此綻放,讓眼睛看見美麗,人生便更美麗。
不同的人看待半瓶水,會有“隻剩下半瓶”和“還有半瓶”的不同感慨。前者往往著眼於悲觀,便會充滿憂慮。後者更加在意美好的東西,便會有更強的動力和更大的成就。
素材運用亮點一:選用生活素材,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引人共鳴。
讓眼睛看見美麗,才能多一份社會的感恩,多一些前進的動力。林清玄說:“一塵不染不是沒有塵埃,而是塵埃任它飛揚,我隻有我的陽光。”現實社會,的確存在著貪汙腐敗,而我們更應該看到習近平主席的反貪改革,看到無數百姓堅守良心底線,舉報並關注貪官;現實社會,的確存在著幹露露、郭美美之輩低俗炫富,招搖過市,而我們更應該看到感動中國的小人物,九旬老人劉盛蘭資助學子幾十載,方俊明縱身一跳終生無悔。看得見他們,讓我們心靈得到洗禮和淨化,以愛對社會,以善充盈人生。
素材運用亮點二:林清玄的名言彰顯積累深厚;當今熱點素材彰顯時代氣息,排比鋪陳更見厚重。
看見美麗便有芬芳,隻看見汙穢便會讓人消沉墮落。川端康成的《雪國》令無數人震撼,然而在人生末端的他,被名利所累,日日所思的不再是美麗而是金錢地位的汙穢。最終在極度壓力之下選擇了自殺。假使川端康成如莫言一樣,“我隻若不動,風又奈何”,那他定會於世界文壇繼續綻放。若眼睛看不見美麗,又怎會有人生的美麗?
素材運用亮點三:引用文化名人川端康成的例子,彰顯作文的深刻和力度,文采斐然,厚積薄發。
讓眼睛看見美麗,才能多一份信心和鬥誌,讓人生揚帆起航。網絡現世之際,馬雲看到的是巨大的市場而不是中國所麵臨的壓力,最終讓無數人為阿裏巴巴喝彩鼓掌;出國無望之際,俞敏洪看到的是學子留學的商機而不是自己的悲哀,最終新東方集團成為國內楷模;智能手機普及讓雷軍看到了契機而不是落伍,才有了小米手機今日的輝煌。
素材運用亮點四:時新素材,使作品具有時代氣息,點麵結合,論點升華。
事物總有兩麵,就業壓力讓年輕人能倍感焦慮,而有些人卻從中看到希望。同是從窗子中向外觀景,看得到美麗的人,人生應會燦爛輝煌。
讓眼睛看見美麗,生活有詩和遠方。
【教師評點】
考生精選獨到的素材,表達獨到的觀點,字裏行間體現自己的閱曆和主張,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顯然是經過錘煉和推敲的。“讓眼睛看見美麗”,短短一句話,便看得出考生對材料的領悟深度。開頭引用可可·香奈兒的名言進一步分析材料,引出觀點。文章結尾進一步回扣材料,指出要看見美麗,要有詩和遠方,這些句子富有內涵,讀後令人深受啟發。文章所舉材料都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精心挑選。幹露露、郭美美與劉盛蘭、方俊明正反對比;川端康成是反麵議論,假設推理;馬雲、俞敏洪、雷軍,正麵延伸,由點及麵。文章素材典型豐富新穎,這也是作文得高分的關鍵所在。“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無論是重點剖析的例子,還是小小的舉例,都蘊含著思想在其中,如“還剩半瓶水”與“僅有半瓶水”的心態對比,如對俞敏洪心態的細致分析,其實這也反映了作者閱讀的深厚和基本功的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