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整個閱讀狀況普遍堪憂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名著導讀的教學讓學生克服浮躁的心態,從真正意義上走進名著?我認為教師不僅要發揮導引作用,有時還要適當通過對選文的分析、講解、引導、教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方法。但“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課內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教會學生自己閱讀。學生隻有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閱讀技巧遷移到課外,在課外也能自主閱讀,教學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了。
一、製定規劃,走進名著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會製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名著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現在的大多數中學生時間、精力、經濟有限,加以青少年缺乏持久的耐心,知識儲備不足,大部分的名著閱讀往往虎頭蛇尾。導讀決不能處理成快餐、壓縮餅幹,相反,名著導讀的課堂應是閱讀行為的監測站、加油站。
二、珍視體驗,徜徉名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心理。首先把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因為文學作品浸潤了生活的真諦。我們應該關注現實生活,引現實之水澆灌文學之花;我們應讓文學作品走進生活,讓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產生互動,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活躍起來,讓學生的智慧產生光彩。其次,要重視個體的閱讀體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異質閱讀,發現學生於文學作品在思想感情上的觸發點。再次是激活學生的主體性精神。沒有主體性精神,對長篇文學作品的閱讀隻不過是一種文字遊戲。因此,我們應采取小組合作閱讀、探究式閱讀、研究式閱讀等方式來激活學生的主體性精神,給他們創造一種良好的、開放的閱讀環境,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
三、激趣指導,賞析名著
怎樣才能使學生讀起來?讀得有興趣,讀得有價值?首先當然是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有了閱讀的積極性才有閱讀的恒定的動力。在有限的導讀的課堂時間內,要注重方法的指導,名著閱讀的重點應放在反複揣摩人物形象、作品語言、行為結構與文體風格,通過一篇篇文學名著的閱讀,練就自己的文學的眼睛,去感受與發現屬於自己的內外世界的美。
四、涵泳品味,走出名著
名著閱讀在內的文學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藝術的魅力,開發想象力,學會以審美的眼光去讀作品、看世界。閱讀、欣賞者要既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從作品中有所汲取,又不被俘虜,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閱讀是一種感受,即要通過閱讀、欣賞,將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學因素內化為閱讀者自己的主體感受,激發與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創造力……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最終要歸結為閱讀者的自我發現與自我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