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怎樣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痛苦、苦悶與彷徨,結尾處以範仲淹、杜甫、李白的名句來勉勵讀者,畫龍點睛,富有哲理,餘味無窮。引用詩文讓整個語段就有了搖曳的美感,提升了文化品位。
典雅的語言除了引用詩文外,適宜的地方運用文言詞語會增添語言的典雅之韻。
四、語言之美在於平淡性
語言的平淡性指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平和淡雅。古人有詩雲:“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意思即為作詩不論在古代還是今天,唯有達到平和淡雅的境界才最難。真正的奇詩奇文,表麵上看去,往往是比較平淡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被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兩句詩寫出了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麵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意思即為看似平常的東西其實不平常,看似容易的事其實不容易。此言不妄,我們知道文字需經曆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才可能文辭豐富,才有了選擇的餘地,才可披沙揀金,才能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古人不廢煉字法,他們有“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的執著,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求索,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喟。這對於我們今天作文意義深遠,未經絢爛,就要之極,結果往往言之無文,蒼白乏味。
需要謹記的是要寫出美的語言,單純通過技巧的訓練是難以奏效的。因為語言是思想精神,是情感氣質,是本體,是人自身。思想內容與語言是血與肉,分不開的。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思想內容不可剝離的。語言浸透了內容,浸透了作者的思想。世界上沒有思想的語言,也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富麗的語言背後是思想的豐贍,思想的貧瘠往往是造成語言枯澀的內因。所以能夠寫出文氣氤氳、詩意沛然的語言的人,平時一定注重文化學識的積累和思想才情的生成。作品的語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欲抵臨語言之美,必先要累積自己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