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評析:中國文化地理場景中的“鄉愁”
專家來搞
作者:張祖群
一、“鄉愁”研究綜述
鄉愁是中外諸多影視作品中恒定的母題之一,對家鄉的懷念與憧憬是現代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懷的一部分。海外華人林語堂[1]、林海音[2-3]、席慕容[4-5]、餘光中[6-9]、白先勇[10-13]、李永平[14]、侯孝賢[15-16]、於梨華和嚴歌苓[17]、方文山[18]、沈光文[19]、齊邦媛[20],中國大陸魯迅[21]、師陀[22]、沈從文[23-25]、張承誌[26]、張煒[27]等是書寫鄉愁的典型代表,掀起1950-1960年代、1980-1990年代、2010年至今不同時期的懷鄉文學高潮[28],形成了台灣老兵[29-30]、美國華文留學生[31]、廣義的美國華裔文學群體[32]等鄉愁書寫對象。
鄉愁常常包含“離家在外而對家園的渴望”、“置身都市而對鄉村的緬懷”這樣的兩個要素。非家而思家、非鄉而思鄉就是非家鄉而思家鄉,而這正是構成鄉愁的主要內涵。[33]從文化視角闡釋“鄉愁”,使文學現象更富有學術意義,即體現農耕文化的規約、人類的“戀母”情結、排拒“父係社會”和回歸大自然等多重文化特質,表明了“鄉愁”文學主題的無比豐富性,顯示了故鄉才是人類靈魂與精神的棲息地。[34]
二、《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的故事場景(一)成功要素
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在央視一套開播。相比於《舌尖上的中國Ⅰ》,《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雖然美食本身比《舌尖上的中國Ⅰ》略有淡化,但以增強故事性的方式凸顯了更為濃鬱的人文情懷,在故事、音樂、畫麵所表現的視聽盛宴下,幾處美食部分隻是中國大地上被壓縮的文化符號,觀眾們在心靈觸動中咽下了濃濃的鄉愁。流淌的淚水更多的是一份對“家”的思念與感動。
優美而深沉的解說詞雖然沒有大篇幅的華麗詞藻,但是質樸的講解和代代傳承的食材,令人頗為動容。例如,“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不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文案腳本寫作具有曆史滄桑感,善於模仿BBC、NHK等成熟拍攝技巧,8個文化地理場景的切換盡管有點僵硬,但是最後結尾群像刻畫升華了全片,呼應了“腳步”的主題,形成了鄉愁高潮。
(二)文化地理故事場景
《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主要由8個典型的文化地理故事場景串聯在一起:(1)西藏林芝的小哥哥,為給弟弟攢學費,在大山深處挖掘藥材,行蹤不定,用樹藤繞身爬40米高的大樹徒手尋找並采集最大最為甘甜的野生蜂蜜;(2)常年漂泊在外的養蜂人老譚,在川渝陝甘各個地方風餐露宿,在自己臨時帳篷裏,卻能吃到妻子做的家鄉一絕“樂山豆花飯”;(3)陝西秦嶺北麓藍田縣滿臉皺紋的老奶奶,在灶膛上扯著風箱煮著一大鍋褲帶麵,老漢(丈夫)招呼著從西海固(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遠道而來的麥客,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家常便飯”;(4)湖北西部房縣大山中的孤獨老人,在枯死的樹木上摘取花菇,晾曬,烘烤,做成特殊香味的幹花菇。花菇模樣雖不好,但營養價值極高,所以留給家人吃,他對著火塘,吃著半輩子自己做的花菇飯;(5)山東沂蒙山區蒙陰縣垛莊鎮椿樹溝姚芳英夫婦用白薯幹、大豆、小麥、高梁、玉米等五穀雜糧碾成的粉,和鏊子、攤子、推子、油鬧子等做成煎餅,包裹大蔥、肥肉、豆漠、鹹菜等食物,煎餅入口回甘,但對於山東人的咬合力絕對是個挑戰;(6)浙江台州海邊一對打魚夫妻為滿足女兒的味蕾,父親學了很多年才學會捕跳跳魚、望潮的特殊本領,一家人常常在燉著海鮮的鍋旁邊對酒當歌,談笑風生;(7)貴州雷山鄉下的小姑娘,盼望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割稻。在“農忙”和“打工休息”轉換的半個月裏,全家出動,上田下河,一起做美味的酸魚醬;(8)曾經在美國一個農場工作十幾年準備定居泉州的歸國華僑,受到石獅蚶江鎮大廈村的鄉親們搭拱門歡迎他們,辦桌宴請,閩南“歸鄉宴”與“古早味”的蘿卜飯成為他們多年的心靈寄托。這些文化地理場景看了讓人吞著口水,卻又不失為最傳統、最耐人尋味、最樸實、最揪心的畫麵。看到動情之處,心裏不免有點酸楚,家鄉的味道,離家的腳步,在此刻使人心裏充滿矛盾。我隻得掏出紙巾,擦拭眼角滲出的淚水。各個故事場景的主角不光是食物,更是做食物、吃食物的人。這樣就呈現出給弟弟湊學費上山挖靈芝的藏族小夥,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蜂行業的老夫婦,行走在秦嶺北麓渭河平原滿眼無奈的職業麥客,秦巴山區采花菇的孤獨老人,以船為家討生活懸掛著憂愁的台州漁民,打工回鄉割稻的貴州苗族夫婦,飽含不舍淚花的小姑娘,歸鄉似箭的華僑老人等鮮活的神態。時時刻刻觸及觀眾的心底,使觀眾一次次為之動容,卻無法用言語形容。《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如同是一本文化地理的書,包羅天地美食,道盡世間人情,使每一個探尋的腳步都讓人們對美食之外的純粹情感產生深深的共鳴。這哪裏是在講美食啊?簡直就是一個個鄉土中國的原生態文化地理符號!每個鏡頭背後都是一個文化地理場景故事的再現!影片中故事場景隻是這些馬賽克文化區域的一個個點,如果把這八個馬賽克式的文化地理場景分布在一幅中國地圖上,您會發現從青藏高原到成都平原,從陝甘黃土高原到秦巴山地,從齊魯大地江浙沿海,從雲貴高原到閩粵沿海……最後連接成為一幅神奇的“人-美食-文化”文化分布圖。觀眾觀看影片實際上在欣賞文化地圖,乃至從影片-地圖中尋找自己缺少的文化身份,從而獲得我者與他者心心相映的文化認同。從靜態文化地理到新文化地理,這就是以中國文化地理版圖為基礎的鄉愁故事場景魅力所在。
·專家來稿張祖群:《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評析:中國文化地理場景中的“鄉愁”(三)美食文化符號
在整個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在曆史某個轉角處,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曆史的根,漠視了傳統工藝正在逐漸消亡的事實,更是在繁華碌碌中迷失了自己。究竟為何在此刻倏然觸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產生濃濃的鄉愁呢?每個人都被現代化浪潮所攜裹,我們對此來不及回望與等待,便追逐眼前浮光掠影的“食材”文化符號: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樂山的嫩豆花,巴蜀鄉下的臘肉香腸,陝西藍田的褲帶麵臊子麵,陝西三原縣泡泡油糕,浙江杭州的桂花糯米藕,浙江台州的望潮菌菇煲、紅燒望潮、清燉跳跳魚,湖北十堰的香菇釀、嗆炒野生木耳,山東蒙陰的煎餅卷大蔥,貴州雷山的魚醬燉稻花魚,福建泉州的海蠣煎、炒花蛤、蘿卜飯,廣東潮州的油炸春卷……舉不勝舉。中國大地上食物的多樣性,也是中國人生存多樣性的另外一種真實體現。人類的每一次跋涉遠走,也是食物的遷徙與繁衍。《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講述的是中國飲食文化,顯現諸多飲食符號,而更關注他們的最底層的真實生活形態。誠如“作為來自麵食王國陝西的我,在看一些沒有文字介紹的鏡頭時候,連我這個地道的老陝都無法一眼判斷是哪一種小吃。”(訪談材料2014年4月22日,訪談人:小布)鏡頭下真實、本真而樸素的“他們”,猶如一道道地道的家鄉菜,也許不精美,但是那是不能忘卻的個人記憶。
三、鄉土中國的“中國式鄉愁”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Ⅱ(腳步)》的導演李勇所講的那樣:這一集是想透過美食看中國,看中國人的情感。表層是講“路菜”,深層是講“鄉愁”,更深的是挖掘“變化中的中國”,展現了“中國式鄉愁”。
(一)鄉愁之定義
對於鄉愁的定義,學者園丁、遷客騷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內涵。說起家鄉的美食,每個人會有“與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在外遊子,行走多年,在各地最受歡迎的家鄉菜館,總有一種對“家鄉味道”的無比眷念,這其中掩藏著多少生活的催促、人生的不易以及對家鄉“回不去”的幽怨。“鄉愁”恐怕是中國傳統文學最為重複多見的命題,旅人羈外,漂泊他鄉,常常牽動思鄉之情,甚而至於淚涕漣漣,愁腸百結。在這樣一個命題下曾出現過許多上乘的作品。散文記鄉愁,回喚鄉思,沉浸於鄉思,傾吐鄉情。[35]鄉愁是春秋時期《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鄉愁是戰國時期屈原筆下《九歌·小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鄉愁是唐代杜甫筆下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愁是唐代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鄉愁是台灣作家席慕容書中“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鄉愁是台灣文學家餘光中“小時候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是他“長大後的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是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 帶著與原初存在的分裂、在任何事物中對於原初存在的追尋、渴慕在未來與原初存在重新統一等基調,對於“什麼是哲學”產生的“一種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衝動”的經典刻畫。[36]寫到這裏,諸多的鄉愁文學書寫無須再舉。《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五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選入鮑鵬山教授的《莊子:永恒的鄉愁》一文(選自專著《寂寞聖哲》,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他說:莊子疲倦了,他已經不勝鄉愁了。對著永恒消失的故鄉,他隻能對著落日唱著永恒的戀歌,不再希冀安居;對著被眼淚和血充滿的曆史之河,他長歌當哭,這是怎樣的憂傷絕倫的調子啊!他唱著,掉頭不顧了。他一生都浪跡在帝王們找不到他的江湖上,在流浪結束的時候,他走向了永恒,走進了我們代代血脈相傳的記憶。[37]是啊,鄉愁是一種疲憊遊子遙望心靈故鄉的惆悵和家園記憶,是一種身處異鄉、懷念故土的獨特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轉換、空間錯位之後的心理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