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場民國舊夢(2)(1 / 1)

光影站

也許是“千王”係列給了謝賢長久的生命,至今仍可看到,他像千年不敗的黑山老妖一般,到今天仍然可以一頭黃毛一身金色背心,踩著緊身牛仔褲,秀著肌肉地去頒香港電影金像獎。這位著名的“白相人哥哥”,是香港這個妖獸化的不肯老去的城市留給我們的一支孤挺之花,也是那個時代,稍帶妖異的另一抹風景。

但是整個20世紀70年代,還是屬於鄭少秋的。

1979年《楚留香》的推出,最大的意義,是確立了30年後的今天仍可以掛頭牌演20出頭小生的鄭少秋在當時首席小生的地位。彼時的鄭少秋,雖被質疑是靠著伴侶沈殿霞的著力推薦上位。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其豐神俊朗,的確在全港引起關注。他對於武俠劇集中倜儻的俠士角色的演繹,更曾令金庸也書贈以“家洛無忌,入人夢中!”之褒獎。隔年《楚留香》在台灣上映,更引發全城轟動,萬人空巷,其規模大約隻有1963年《梁祝》旋風席卷台島可比。導致《楚留香》的書作者古龍亦曾酸酸地來過一句:“台灣人隻知鄭少秋而淡忘了古龍,仿佛楚留香本身就是鄭少秋!”

在當時,能有資格跟鄭少秋演對手戲的都是最紅的花旦,趙雅芝就是其中一個。1978年她在《倚天屠龍記》中演周芷若,受歡迎程度直逼第一女主角--演趙敏的汪明荃。從此她升上正印花旦之位,此後便是膾炙人口的《上海灘》、《女黑俠木蘭花》。無線由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三花鼎立,變成四花分天下的局麵。

當一些人在沉迷於曆史劇時,卻有另一些人,偏愛上了與香港同步的時代劇。於是《狂潮》、《家變》、《網中人》等一係列劇集,便由審時度勢的TVB,以最快的速度,在20世紀80年代到來前推出。鏡頭中大多拍的是中環小白領與屋村的家長裏短,卻真真切切地記錄了香港由物質貧乏、社會生活節奏緩慢和簡單的社會,變身成東南亞的經濟大城市的整個過程。那個時代的港人偏愛時代劇,無非是因為這些動不動數百集的長篇劇集足夠寫實,雖然偶嫌粗糙,卻總能原汁原味地濃縮屬於這個時代的脈搏,並細致地捕捉到香港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與時俱進”,TVB的電視劇集,才會成為港人生活的重頭娛樂節目。重頭回望自己的童年時代,詞作家林夕這樣記錄的:“用無敵旋律開餐/用肥皂長劇送飯。”而鄭裕玲索性會翻開發黃的照片簿,趣致地與後輩分享自己青年時代的青澀:在與周潤發合演《網中人》時,還是新人的她,連說台詞都有些吞吞吐吐,與如今的爽利快言有天壤之別。

是時間與TVB,共同改寫了這一切。也正是TVB與香港,共同記錄了曆史發展的每天的細微表情。

仍是這個時代,開啟了TVB繁華盛世的藝員訓練班開始如一個初入社交舞會的少女一般,在無聲無息中悄悄登場。那是1972年的某個夏日,報紙上登出小小的一則啟事:“為訓練和輸送演藝人才,無線電視特開設電視藝員訓練班”。課程很複雜,除了唱歌,表演,還要學排話劇。全日製的訓練長達一年,期間要經過若幹次考試與實習,學員們才能成功畢業進入TVB做一名普通藝員。如今看起來,那時的TVB藝員訓練班,跟我們的中戲、北電並無太多分別:一樣學習電影史,一樣學習台詞、形體與才藝,連老師所教授的,都是同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表演方式。很多年後,周星馳在自導自演的《喜劇之王》裏,還特意用一本叫做《演員的自我修養》的教材來向自己TVB培訓班生涯致敬。20世紀70年代,正是電視業的繁榮期,能去電視台工作,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職業上的選擇。是以他們,才能有蓬勃的心態,積極地以創意去迎接TVB最出彩的20世紀80年代。套用一句中國式的口號,或許應當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若是再回頭去看這香港影視界黃埔一期的學員名單,觸目都是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名字。而回顧TVB近20年的培訓曆史,也盡可以看到鑄就了香港“電影之都”美譽的功臣名單。於2004年溘然長逝的劉芳剛,就是當年發掘這些千裏馬的伯樂,他曾經這樣說:“我何其有幸,當年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今天你打開電視機,你看到的幾乎都有我的學生出現。說我的學生占十之七八,應該不算誇大,王家衛,梁朝偉等更揚名國際。”

TVB藝員培訓班總部藝員訓練班教室,牆上掛滿了無線五虎時期和TVB各時期藝員訓練班學員的合影照片,他們是這裏的驕傲。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一群新浪潮導演留學回國,曾經營造了不一樣的TVB氣氛:許鞍華拍過著名的《獅子山下》,徐克參與過《家變》的編導。著名的王家衛,更是出身自TVB的編導培訓班。隻是,他們的停留太過短暫,更適合他們的是大熒幕的挑戰。等待他們的,是《投奔怒海》、《笑傲江湖》,還有《阿飛正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