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醫藥過於信任和依賴。由於人體在自我修複過程中會出現一係列症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症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粗暴地幹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症狀消失了,人們反而認為是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在第一時間求助於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差,直到失去作用。

當然,這並不是說因為人體有自愈力,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也不是說生病了,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那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體內的元氣充足,隻要元氣充足了,病很快就會好的。

當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的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是食物。一般情況下,通過補充營養素,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

萬物生長靠太陽,長命百歲靠養陽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到底什麼是陽氣呢?可能很多人是一知半解的。這裏先來講講什麼是陽氣。所謂陽氣,一方麵來自先天,與父母和你的先天體質有關係。另一方麵來自後天,是人呼吸的氣和脾胃消化的食物的氣結合而成的。它的作用就是溫養全身組織、維護髒腑功能。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

中醫上認為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失去陽氣,萬物便不能生存。如果人體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要停止,所謂“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先養陽。但是寒濕會阻滯陽氣的運行,使血流不暢、肌肉疼痛、關節痙攣等。因為濕困脾胃,損傷脾陽,或患者平時脾腎陽虛而致水飲內停,所以多表現為畏寒肢冷、腹脹、泄瀉或浮腫等。所以,寒濕是最損傷人體陽氣的。

怎樣判斷身體內是否有濕呢?方法其實很簡單,觀察自己的大便情況,一看便知。如果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那麼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身體蘊含了太多的濕氣。而長期便秘,則代表著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了。因為濕氣有黏膩性,過多的濕氣就容易把糞便困在腸道內。

而祛除寒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身體溫暖起來,因此,健康與溫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掌握人體生殺大權的是氣血,而氣血隻有在溫暖的環境裏,才能在全身順暢地流通。如果溫度降低、血流減慢,就會出現滯澀、淤堵,甚至血液會凝固,那麼人就將麵臨死亡,而且人的體溫上升,不僅會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還能在正常細胞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大量殺死癌細胞。此外,溫度過低,會使體內的寒濕加重,外在表現就是上火。

所以,要涵養我們身體內的陽氣,就要遠離寒濕,溫暖身體。

讓身體溫暖起來的辦法有很多,《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很多可以養陽的食物,羊肉、狗肉、黨參等等,都是補益陽氣的。另外安步當車,讓身體動起來,為自己選擇幾項適合的運動;放棄淋浴,經常泡個熱水澡;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好習慣。這些方法也能讓身體暖和起來,使人體陽氣升發,免疫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