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藥食同源,本草養生樂趣也在吃喝之間(1)(2 / 3)

1.大米粥

材料:大米、白砂糖各適量。

製法:將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服食,每日1~2劑。喜歡甜食的人,可加白糖適量同煮服食。不過切忌過甜,否則傷腎。

《本草綱目》解讀:大米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之功。以大米煮粥服食,當米爛時取其上麵的濃米湯飲之,對脾胃虧虛、消化功能薄弱者尤為適宜。

2.粟米粥

材料:粟米、大米。

製法:將粟米、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服食。

功效:《本草綱目》說粟米性味甘、鹹、涼,入脾、胃、腎經,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之功。《本草綱目》言其“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尤其是病人和產婦,此粥能補虛療損。

3.糯米粥

材料:糯米。

製法:將糯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服食。

《本草綱目》解讀:糯米性味甘、溫,入脾、胃、肺經,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很適用於食欲不振、便溏久泄的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草綱目》言糯米“糯性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忌之”,所以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4.山藥粥

材料:山藥、麥麵粉,或用幹山藥磨粉,蔥、薑適量,紅糖少許。

製法:將山藥去皮,洗淨,切為薄片,搗為泥糊,放鍋中煮沸後,下小麥麵調勻,再放入蔥、薑及紅糖等,煮成粥糊服食,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山藥性味甘、平,入脾、肺、腎經,有補益脾胃、益肺補腎之功。《本草綱目》言其“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能補脾氣而益胃陰,是培補脾胃而性質平和的藥物。小麥麵有養心除煩、健脾益腎、除熱止渴之功,適用於婦人髒燥、脾虛泄瀉、煩熱消渴等。《本草綱目》言其“生食利大腸”。

5.紅薯粥

材料:新鮮紅薯,大米。

製法:將紅薯洗淨,連皮切為薄片,加水與大米同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紅薯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腸經,有補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之功。煮粥服食,有健脾胃、益中氣的效果。

因為紅薯粥含糖分較多,糖尿病人不宜。

補中益氣的藥粥你不可不知

《本草綱目》中的很多本草都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拿來做粥,效果就更為明顯。這裏挑出一些最能益氣升陽的藥粥給大家,粥方裏的本草藥材,大家在一般的中藥店都可以買到。

1.黃芪粥

材料:黃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法:將黃芪擇淨,切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時,水煎取汁,共煎兩次。二液合並,分為兩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肺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黃芪是除了人參以外,最著名的補氣佳品。《本草綱目》說“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之”。這款粥對肺脾氣虛、汗出異常及平素常常感冒的人都有補養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此時有瘡瘍,則不宜選用。

2.白術粥

材料:白術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法:將白術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白術性味甘、甘、溫,入脾、胃經,是中醫常用的健脾藥。能健脾益氣、固表止汗。同大米煮粥服食,更增其補益健脾之力。如果你經常食欲不佳、倦怠乏力,又大小便異常,本品可以幫你養胃補脾。

3.蓮米粉粥

材料:蓮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法:將蓮米擇淨,研為細末,用冷水適量調勻。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蓮米粉煮為粥糊,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蓮米性味甘、澀、平,入脾、腎、心經,有補脾止瀉、補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本草綱目》言其“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止脾虛久泄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證”。這款蓮子粉粥可以“健脾胃,止泄痢”,經常拉肚子的人,應該多喝這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