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本草綱目》裏的“中庸”之道(1)(3 / 3)

太衝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之間,向腳踝方向三指寬處。此穴是肝經的原穴,即肝經的發源、原動力,因此,肝髒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能從太衝穴找到形質。

另外,太衝穴還可以緩解急性腰痛。超過半數的成人都出現過急性腰痛症狀,多數是由於勞累過度、不正常的姿勢、精神緊張以及不合適的寢具等因素引起。這時,就可以用拇指指尖對太衝穴慢慢地進行垂直按壓,一次持續5秒鍾左右,進行到疼痛緩解為止。

上火——陰陽失衡的身體亮起紅燈

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另一種情況是“上火”的滋味可不好受,嘴上起小泡、口腔潰瘍,要不就是牙齒疼痛、出血,咽喉幹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幹燥……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一旦出現上火的症狀,大家都會使出各種招數,想要壓下身體的這股“邪火”。

其實人體裏本身就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出現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火”。火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必需的,超過正常範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外感火熱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因為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後體溫也會升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症。但一般來說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比如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內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見,邪火還是由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認為:人體生長在大自然中,需要陰陽平衡、虛實平衡。而人體的“陰陽”互為根本,“虛實”互為表裏,當人體陰虛陽盛時,往往表現為潮熱、盜汗、臉色蒼白、疲倦心煩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上火的症狀。此時就需要重新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滋陰降火,讓身體恢複正常。

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吃點藥或者自我調節一下就可以了,上火有的情況下並不嚴重,通過自我調節就可以讓身體狀況恢複正常,但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接天蓮葉無窮碧,荷葉清火別樣靈

相傳東晉末年,南朝陳霸先當皇帝之前,是梁朝會稽太守。陳霸先奉命率兵鎮守京口重鎮。北齊以七萬兵力進攻京口,雙方對峙兩個多月,京口城內軍民缺糧,形勢危急。老百姓聽說,便紛紛支援陳軍,用荷葉包飯,再夾上蔬菜,送進城裏。荷香撲鼻,消暑果腹,陳軍士氣為之一振。這就是荷葉的妙用。

每年7月是荷花最美的季節,這個時候水上層層疊疊的荷葉也是一番美景,自古就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佳句。荷葉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清高而不孤傲,中醫認為荷葉“色清色香,不論鮮幹,均可藥用”,能“散淤血,留好血,令人瘦”,可消暑利濕、健脾升陽。荷葉無論入膳還是入藥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清雅的香氣令人回味無窮。

用鮮荷葉作底,鋪上糯米,蒸淡水魚。嫩嫩的魚肉加上糯米的黏性,又有荷葉淡淡的香氣,絕對是美味。還有一款荷葉冬瓜薏米粥,摘取一兩塊鮮荷葉,洗淨,放在即將煲好的粥麵上作蓋,再煲幾分鍾,把荷葉粥舀起擱涼或冷藏後啜之,可祛暑。這個粥被粵籍官員傳至北京,清末京官稱之為“神仙粥”。另外還有荷葉蒸雞、荷香飯等各種做法,荷香滿溢,不失為炎炎夏日的開胃消暑良品。找不到鮮荷葉的,用幹品也可。

傳統中醫還把荷葉奉為減肥消脂的良藥,臨床上常用於肥胖症的治療。這是因為荷葉中的生物堿有降血脂的作用,服用後可在人體腸壁上形成一層脂肪隔離膜,有效阻止脂肪的吸收,從根本上減重,並可有效地控製體重反彈。《本草綱目》記載:“荷葉服之,令人瘦劣。”想減肥的人可常以荷葉入膳,效果會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