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本草綱目》裏的“中庸”之道(1)(1 / 3)

——陰陽平衡最穩妥

第一節 平衡陰陽,澆滅身體的“邪火”

人體內有小陰陽,保持平衡別失調

陰陽的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非常重要的一環,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中處處體現出陰陽觀。《本草綱目》也遵循“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陰陽學說,對於所輯錄的本草,闡明了陰陽與物種、形體、氣味、髒腑的關係,以及與四時氣候、地理方位的關係。

人生病的原因,就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調,出現“不通”、“不和”的情況,而治病養生就必須調和陰陽。《本草綱目》記述,用藥必須順四時陰陽之律。如春天萬物化生,陽氣向上,就要用辛溫之品助氣;夏日燥熱,就用甘苦辛熱之物,以順成化之氣;秋氣肅殺,應以酸溫之藥,以合陽下之氣;冬天消沉,得取苦寒之類,以符陰沉之氣。這就是《本草綱目》的陰陽觀,這也是對我國古代中醫理論的繼承和發揚。

中醫認為天地有陰陽之分,人體有陰陽之分,疾病同樣有陰陽之分,陰性疾病和陽性疾病的發病原因不同、症狀不同,防治也應該有所不同。

陰性疾病發病慢,治療也比較慢,需要經過長期的調理才能痊愈。這種病主要由寒氣引起,而寒氣主要是從腰腿以下侵入人體,人在受到寒氣侵襲的時候,就會肢體蜷縮、禁錮以及手腳僵硬、伸屈不暢。

根據陰性疾病的起因,其預防應著眼於保暖,尤其是腳部。從現代醫學來看,天冷時,人的胃腸消化功能就會比較脆弱,因此一些原來就患有腸胃疾病的人,症狀會變得多發且更加嚴重。即使是以前沒有腸胃疾病的人,這個時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出現胃痛,或者腰部受涼,導致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所以,預防陰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堅持每天用熱水泡腳,然後用手指搓揉腳跟、腳掌、腳趾和腳背。容易手腳冰涼的人或者關節炎患者,還可以在睡覺時將腳墊高,以改善血液循環。陽性疾病與陰性疾病恰恰相反,陽性疾病往往屬於急性病,發病快,治愈也比較快。這種病主要由熱氣引起,而熱氣多是通過人體上半部侵入人體的,表現為肢體舒張、腫脹、活動遲緩、筋骨不適等症狀。所以,夏天的時候,應該注意給頭部降溫,保持頭部的清醒。特別是高溫天氣運動勞作後,頭部血管擴張,一定不要用冷水衝洗,否則可能會引發顱內血管功能異常,出現頭暈、眼黑、嘔吐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顱內大出血。所以,應該“以熱治熱”,及時用熱毛巾擦汗促進皮膚透氣。

人體就像自然界,無論體內陰氣過盛還是陽氣過盛,都會導致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陰陽調和就非常重要。應該把人體的陰陽調和作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法則,堅持合理的生活習慣,調攝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各個方麵,這樣才能夠強身健體、預防百病。

幹、紅、腫、熱、痛——上火的五大病源

嘴裏長泡、口腔潰瘍、牙疼、牙齦出血、咽喉幹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幹燥……所有的這些都是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而這些也都是上火的表現症狀。

“火”是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一般所說的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上火的具體表現一般在頭麵部居多,比如咽喉幹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幹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是有聯係的,身體各個部位都應該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元代醫學家朱震亨認為,凡動皆屬火,火內陰而外陽,且有君、相之分,君火寄位於心,相火寄位於命門、肝、膽、三焦諸髒,人體陰精在發病過程中,極易虧損,各類因素均易致相火妄動,耗傷陰精,情誌、色欲、飲食過度,都易激起髒腑之火,煎熬真陰,陰損則易傷元氣而致病。

上火,在內暗傷陰精,於外表現出各種症狀,常見的上火症狀有心火和肝火兩種,而火又分虛實。

虛火指的是人體陰液的不足,陽相對於偏盛,表現出來的症狀一般是:低熱、盜汗、小便顏色清、大便稀軟、舌苔發白,治療時要用補法。實火指的是陽盛體征,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如果陰是正常的而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具體表現症狀為:高燒、大汗、口渴愛喝冷飲、口臭、舌苔發紅、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大便幹結等。實火的治療要用清熱、降火的瀉法。

現代人之所以容易出現紅、腫、熱、痛、煩等上火症狀,與不注重飲食、經常貪吃涼食、吃五穀太少而吃製成品太多、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等,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要想遠離火氣,就要戒除這些不良的方式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