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的修養
1
修養就是一種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識的綜合體現,也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修養對於人們來說,喚起自己的就是奉獻,喚起別人的就是真情。
那些品德優秀的人,一般都是富有修養的。有修養的人,不一定就是那麼的出類拔萃,但是一定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人應該具有良好的修養。特別的那些偉人、領導,偉大的科學家,更是需要具有良好的修養。人有了良好的修養,心境就會處於一種美好的狀態之,對於事物的觀察力和穿透力,就是會比一般人深刻。人如果對自然的觀察深刻了,就會成為一個科學巨匠;如果對社會和人生研究深刻了,就會成為一個哲人聖賢。這些有修養的人,就是一時遭受了挫折和困難,依然還是不失大將的風度,還會以一顆平常的心態,看待這些挫折和困難;受到委屈也是能夠拿出君子的風度對待這種委屈;哪怕就是麵對逆境,也能露出超然的微笑麵對這種逆境。
那些有修養的人,大都是有氣節之人。氣節是什麼呢?氣節就是人們喜歡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這種氣節也是一種人生的信念,一種理想和意誌的融合,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薈萃,一種保證人一生追求目標的內在動力。一些人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內在精神寄托,這種氣節也就成了支撐人生大廈的堅強支柱。比如說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氣節;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也是一種氣節;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是一種氣節。這樣的氣節,真的是讓人敬仰和信服。
那些有修養的人,也是比較深沉平靜,崇尚樸素和簡單。他們都是不喜歡去故意炫耀,不喜歡大吵大鬧,不喜歡濃妝豔抹,不喜歡斤斤計較,不喜歡模棱兩可,不願意拖泥帶水。每個人都是會從自身的修身養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磨練自己的誠信品格。就是無人監督的時候,也是能夠自律,勇於改過。這種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敢於負責,勇於擔當。難怪曾國藩這樣說道:“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
說到了敢於擔當,也就想起了曆史上這麼一個故事,雖然有所偏激,也是那麼發人深省。這個故事是春秋時期晉國發生的一個故事。當時有一個名叫李離的獄官,審理一件案子的時候,沒有怎麼調查取證,一時偏聽偏信了下屬的一麵之辭,導致了一個人的冤死。真相大白了以後,李離也就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也是這樣勸他:“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何況這件案子主要還是錯在下麵的辦事人員,你也沒有大的罪過,你就不必這樣了吧?”李離卻是這樣說道:“我拿的俸祿,也是沒去有和下麵的人一起分享吧?現在我犯了錯誤,如果就將責任推到下麵辦事人員身上,怎麼能夠做得出來呢?”他還是伏劍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