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養生是核心
人的精神狀態包括心理和情緒。在精神和人的健康關係上,祖國醫學認為精神是人身之主宰,認為精神養生是全部養生之道的核心。《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出了精神與健康的密切關係。
人的精神本是大腦的生理功能,而在祖國醫學髒象理論中則將其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靈樞·口問篇》雲:“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靈樞·邪客》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張景嶽在《類經》中指出。“情誌之傷,雖五髒各有所屬,然求其所,則無不從心而發。”以上論述說明,心髒主司精神意識,同時也有協調各髒腑的主導作用,如果能善於調攝精神,則心之功能強健,各髒腑活動正常,人就健康長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怒不節……生乃不固。”《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醫鈔類編》雲:“養心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口逐攘優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全元起曾指出:“善攝生者,內除喜怒,外避寒暑,故無道夭,遂得長生久視者也。”說明人的精神狀態與髒腑、氣血的功能互為影響,還說明情誌劇烈變動可使人生病,甚至造成中道夭折,故攝生要把調攝精神放在首位。
《孔子家言》雲:“仁者壽”、“智者壽”。《內經》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南宋醫學家張果在《醫說》中指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麵致也。”《莊子·養生主論》說:“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友漁齋醫話》告誡人們:“七侍者人不能免,惟不可過耳,過則傷矣,其傷雖分五髒,其實一心耳。”《淮南子》說:“神清誌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明代養生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中指出:“謙和辭讓,敬人持己,可以延年。”這些論述告訴人們,要想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那就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消除不良情緒,要善於調神、治神和養神。
2.調攝精神祛病延年
人生絕無平坦通途,個人行為的閑失,人際間的親疏,別人的誤會,嫉妒,誹謗,事情的不順或事與願違,預想不到的情況發生,突如其來的打擊,都會使人產生怒、憂、思、悲、恐,驚等不良精神狀態。即使是意想不到的喜事。如掌握不當也會變成一種不良的精神狀態。祖國醫學把喜,怒、憂、恩、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稱為七情,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
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誌刺激,而自身又不能將其調節到正常生理活動可以承受的程度,則七情就會使人氣機紊亂,髒腑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人體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又稱“內傷七情”。
七情與內髒氣血關係密切。內髒功能活動主要靠氣的溫煦,推動和血灼濡養。《索同·陰甜應象大論》說:“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誌活動必須以五髒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此文又說,心“在誌為喜”,肝“在誌為怒”,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為“五誌”。不同的情誌變化對各髒腑有不同的影響,而髒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誌的變化,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可見七情與內髒氣血關係之密切。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其致病多從皮膚及口鼻而入,發病初期均見表證,稱為“外傷”,比較容易治療。七情致病則不然,它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髒。使髒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病變的發生,稱為“內傷”。七情內傷對肌體的健康和壽命的長短影響較大,並且發病後治療難度也大。為什麼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麵:
一是七情直接傷及內髒。祖國醫學認為:“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靈樞·口問》語)指出了各種刺激都會影響心髒,心髒是五髒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損又會傷及其他髒腑。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情誌所傷的病證,以心、肝,睥三髒和氣血失調多見。例如,恩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出現神誌失常和脾失健運等症。都怒傷肝,可出現肝經氣鬱等症,如兩肋脹痛、常太息,婦女痛經或閉經等。此外,情誌內傷還會導致陰虛火旺或濕,食、痰諸鬱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