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1 / 2)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老子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歸隱。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養生學的理論源泉。《道德經》又名《老子》,全書文約義贍,言辭精辟雋永,約五千字,闡述了老子樸素、自然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上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曆史上也有老子不知所終之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且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由此推論老子應該是一位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傳說中還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一段佳話,可見老子在當時是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德高望重。老子之所以能長壽,與他畢生實踐自己的養生主張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治身與修心的統一,即把身體的健康與道德修養、精神境界聯係在一起,這一觀點從老子的養生觀中得到充分體現,並為後世所繼承。古人常說“修身養性”,他們不僅注重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注重道德和精神層麵的內容,追求生命的完整和高尚。具體到老子的養生觀,他將養生和自己的哲學思想聯係在一起,在養生中融入自己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對養生做了係統的論述。老子認為,要想長生,最重要的是使人的血肉之軀與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關鍵在於“養神”,也就是使精神永不衰竭。於是他提出了“清淨”、“無為”、“守一”,少私寡欲、知足常樂、與世無爭等使心靈處於恬淡寧靜狀態的觀點。這些就是老子“修道而養壽”,以達長生的基本內容。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老子認為,道不僅是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據,也是派生萬物的本原,宇宙間先有了道,然後才有天地萬物,由道化生混沌之氣,混沌之氣產生天地陰陽,天地陰陽產生世間萬物,人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這體現了老子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他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進一步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自然,也就是本然,是“道”最根本的規律。

既然人也是由道產生的,那麼人也應該“道法自然”,以自然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人道貴在自然,而作為人道之一的養生之道必然也要以自然為本。人的生命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得以長生。

老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永遠保持質樸、厚道和純真的自然本色。在生活起居方麵,人與自然應當保持和諧,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隻有這樣,才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引發疾病,導致衰老。

與自然保持和諧不僅要求生活有規律,還要求生活有節製。古人認為一切活動都要適度,所謂“過猶不及”,適度原則是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方麵。飲食也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內容之一,飲食適當,則可以養生延年;反之,則會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