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技巧及案例解析(1 / 2)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技巧及案例解析

教學改革

作者:馬穎

【摘 要】 中學教育應根據初中生物新課標的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精彩的導入引領課堂;有效使用提問提高學生注意力;借助精美的大圖和實物道具、模型吸引學生;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注重課堂評價與反饋。

【關鍵詞】 新課標;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技巧;案例

2012年秋開始,初中生物教學使用新課標,新課標有兩大重要變化:一是明確了生物課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體說就是讓學生在獲得生物知識時,了解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親曆探究活動,領悟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思維、方法、科學態度。二是增加了重要概念學習的要求。在課程內容的每一個主題起始時,都列出了本主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10個主題共50個重要概念。要求教師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強化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積極創新教學理念,拓展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更加強調將科學性貫穿學科教育始終,讓學生認識科學,了解科學規律,掌握科學方法。

一、堅持以精彩的導入引領課堂

引起學生的興趣是成功教學的第一步。例如:《生物的變異》一節,用大量的圖片引入生物的變異。展示不同的月季花,不同的菊花,不同的辣椒,不同的大豆,不同的馬,不同的牛,不同的狗。《鳥類的生殖和發育》一節,重點是觀察鳥卵的結構,怎樣引入呢?可以準備一個生雞蛋和一個裝滿清水的燒杯,請學生預測雞蛋放入水中會怎麼樣,哪一頭浮在上麵,為什麼?由實驗引出鳥卵的結構。在《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一節,則采用還原曆史情景的形式,讓學生飾演牛津大主教威爾伯福斯和“達爾文的鬥犬”——赫胥黎,就人類起源展開辯論,再從化石證據介紹人類的起源就順理成章了。再如,《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一節,就可以充分利用“想一想,議一議”。“想一想,議一議”是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片段,怎樣利用這個素材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耐心細致的調查呢?可以讓學生分析這段文字。(1)找出其中描寫的植物、昆蟲和鳥類。(2)哪些文字描述生物的基本形態,哪些描述動物的行為,哪些描述的棲息環境?(3)作者在觀察時,用了哪些感官?讓學生得出作者既觀察了植物又觀察了昆蟲、鳥類(包括躲在牆根的);既注意了顏色、形態,又注意了生理功能、棲息環境;既有視覺的,又有聽覺、觸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上述觀點,進而得出魯迅先生調查細致、耐心的結論。讓學生在開展調查前能感受別人的調查的方法、態度和樂趣。還如,《探究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一節,可以通過遊戲引入。小遊戲:(1)將一張紙拋向空中,會在較近的地方落地。(2)還是這張紙,疊成紙飛機,會飛一段距離後,才落地。為什麼?因形狀改變會減少阻力,更好的利用空氣的浮力。(3)給飛機模型裝個發動機,能飛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為什麼?因發動機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能以90公裏/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裏的海麵,經常飛越大西洋和南美洲。由此再提問:鳥的身體有哪些適於飛行的特點?學生先通過遊戲感受結構和功能相適應,並且興趣很大,在後麵提問之後他們很容易就找到了尋找答案的方向,外形方麵的答案甚至可以直接通過日常觀察準確的說出來。

二、有效使用提問提高學生注意力

案例:在課堂上,播放“魚用鰓呼吸”的視頻。很多學生都隻注意到先是魚在水裏,鰓蓋動一動的,再是被抓出來,減去鰓蓋,感歎好血腥。沒有仔細觀察,更談不上思考問題。還有些學生覺得在生活中見過的,沒啥可看的。怎樣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播視頻前可以給學生提出如下問題:(1)魚口的張合與鰓蓋的張合有無規律?為什麼要這樣?(2)魚的鰓有什麼特點?(3)是什麼導致出水的魚死亡?這樣學生在看的時候就有事可做了,就會看得很認真,紀律也很好。也避免了“播視頻=看電影”的問題。對同一個現象提問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老師要精心設計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在講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時,為了讓學生觸目驚心,可以設計演示實驗“香煙浸出液對小魚生存的影響”。做了兩個燒杯,一個是清水,一個是3個煙頭浸泡一天的香煙浸出液。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兩個燒杯中的魚能否存活”。結果學生很容易就預測到結果,觀察就成了一種湊熱鬧。但如果把給學生的問題改成了“預測放進煙頭浸出液的小魚能堅持多長時間”。學生不清楚答案,觀察變成了唯一知道答案的途徑,學生的觀察認真多了,更多了對小魚的同情和對煙草浸出液毒性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