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主義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斯克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白露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天下主義的概念與內涵,闡述了天下主義在當代的意義,分析了天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契合,認為應在天下主義的當代視域下,來解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圍繞思想層麵、理論層麵、實踐層麵展開分析。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認真研究我國的地緣政治問題和對外資本市場問題,最終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天下主義的惠及。
【關鍵詞】 天下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屬性;內涵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建構過程中,我們認識到該理論內涵具有鮮明的中國屬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三大理論體係出發,其中都含有與中國傳統文化、民眾意識相趨近的概念範疇。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便與中國曆史上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相趨近。這也表明,應嚐試在天下主義的當代視域下,來解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的中國屬性。
一、天下主義的概念與內涵
所謂天下主義,大致說來就是國家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文明之間的衝突淡化而融合加強,不同地域的人們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並且擇優而從之,從而形成文明之間的融合。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一套道德秩序,一旦國家之間發生衝突就訴諸於這套規則進行解決,從而從根本上摒棄掉戰爭這一手段。即使是不同的宗教也可以和睦共處,甚至彼此交融和相互同化。從世界範圍來看,這種天下主義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區域廣泛。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曆史視域來看,早於馬克思而存在的亞當·斯密,其在功利主義哲學觀下構建起了《國富論》,這裏的“天下主義”突出了資本逐利性使然下,一國經濟秩序推廣到他國的內在邏輯。顯然,早於馬克思時代的天下主義是“破壞性”的。隨著馬克思主體理論體係的建立,在“經濟規律一般”與“經濟規律特殊”相統一的辯證視角下,將天下主義的建構從“破壞性”轉變到了“兼容並包”的特性。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下的“天下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相聯係,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殊途同歸”、“大一統”,以及對和諧社會的追求,都反映出了其中的“天下主義”內涵。
二、天下主義的當代視域解構
“事物是普遍聯係和發展的”,這應成為天下主義得以被廣大有識之士接受的哲學基礎。從“天下主義”的定義來看,它可以理解為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兼容並包,並學習和吸收先進的文化單元。結合本文的主題,對天下主義當代視域的解構從以下兩個方麵來展開。
1、天下主義的理論傳統
這裏的理論傳統特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這在政治經濟學範疇中得到了顯著的體現。馬克思在創立政治經濟學時明確表示,他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從這一階級界定中便可以知曉,其具有天下主義的特質。另外,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通過前期對資本關係的深入研究,指出了未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所有這些,都蘊含著天下主義的元素。
2、天下主義的實踐基礎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則是長青。馬克思逝世後的100多年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調整和改變,而調整和改變的趨勢則是圍繞著打破國與國之間的隔絕、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隔離而展開的。特別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這些都在實踐層麵構建起了天下主義的當代視域。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的植根性分析
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具有天下主義的特質,而聚焦於對中國建設事業的指導上來,則首先需要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的植根性。以下圍繞著政治經濟學來進行分析。
1、植根於我國建設事業發展的內環境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新型城鎮化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漸完善,接下來的中心任務便在於從“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原則出發,解決當前的收入分配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以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問題。由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中的天下主義特質,便為我們在按勞分配、人與自然共生關係構建上提供了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