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仁果類(1)(1 / 3)

水果皇後—蘋果。

蘋果屬於薔薇科蘋果亞科蘋果屬植物。在我國,蘋果古稱柰,李時珍《本草綱目》雲:“篆文柰字像子綴於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雲端好也。”頻婆即今所謂蘋果,一音之轉而已,或雲蘋婆果,如明曾綮有《頻婆果》詩,則蘋果乃頻婆果之縮語。在古籍中蘋果還有平波、平坡等異名,明代後期開始簡寫為蘋果。

蘋果原產歐洲中部、東南部,中亞細亞至我國新疆。著名植物育種學家布爾班克認為,蘋果是人類最早采集食用的野果。早在古埃及紀念碑上已有蘋果的圖畫,距今4000年前歐洲的湖濱居民時代挖掘物中就有蘋果的化石。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類已經開始把野生蘋果培植為栽培蘋果,在羅馬時代的歐洲,很多地方已大量栽植。相傳古希臘時代有個插上翅膀的安琪兒,她手中抓著一個金蘋果,所到之處,一切妖魔都驚慌失措,紛紛躲避。古希臘神話中還有一則記載:有一位女神把刻有“送給最美麗的女人”的金蘋果放在宴席上,引得女神們紛紛爭搶,從而爆發了全希臘討伐特洛伊的戰爭。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過生日時他收到了一件最有意義的禮物—銀質蘋果。《一千零一夜》中也有一個關於蘋果的故事,說某王子在撒馬爾汗買到一個能治百病的“萬能蘋果”,治好了許多百姓的不治之症。這些神話傳說和故事說明,蘋果自古以來就令人喜愛,被視為吉祥之物。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移民把蘋果傳入北美洲。由於北美洲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宜蘋果的生長,因此,從19世紀開始,美國的蘋果種植業得到飛速發展,並培育出不少新的品種。日本在明治維新時,開始從歐洲引入蘋果,然後又傳入亞洲,此後,澳洲、非洲也相繼引入。近百年來,世界五大洲先後都有了蘋果栽培。

我國出產的蘋果有中國蘋果和西洋蘋果之分。中國蘋果俗稱“綿蘋果”,即古代所謂“柰”。漢武帝修建上林苑時,群臣百官從各地搜羅來的奇花異樹中,就有白柰、紫柰和紅柰。到了魏晉時,綿蘋果已廣泛栽培。晉郭義恭《廣誌》雲:“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此西方當指今印度,而稱為蘋婆者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柰、林檎(即沙果、果子)的栽培、繁殖和加工已有詳細記述。到了唐代,綿蘋果已出現了繁多的種類。晚清西洋蘋果傳入我國,因其品種更加優良,逐漸取代了原來的綿蘋果。新品種繼續沿用蘋果之名。與此同時,頻婆、蘋婆等舊名則隨著中國綿蘋果栽培的萎縮而逐漸消失。

我國在蘋果的栽培上主要發展西洋蘋果(主要為歐美品種)。1870年,美國傳教士諾維·約翰將西洋係蘋果如青香蕉、元帥等帶至我國煙台地區。之後,煙台、青島又從日本、美國引進國光、紅玉、紅星、金冠等。在我國南方,四川的蘋果栽培最早始於巴塘縣,約1904年由美國傳入。成都約1935年從美國引入金冠、麻皮、元帥等品種,昆明約1926年自法國引入萊茵特係等歐洲品種,貴州、湖北約1938年開始引入蘋果栽培,浙江1949年前僅私人庭園有少量觀賞蘋果栽培,以後開始生產栽培。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優良品種的選育,蘋果現已有400多個品種,占世界蘋果栽培麵積和產量的40%和33%,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今世界,蘋果種植業向“矮、密、早、豐”技術發展。日本近年來培育出一種巨型蘋果,最大的有小足球那麼大,而且色、香、味都好,堪稱世界第一流。

營養食用。

蘋果的營養成分,見表1。

表1蘋果的營養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85.9,胡蘿卜素(毫克)0.02,磷(毫克)12.0。

蛋白質(克)0.2,硫胺素(毫克)0.06,鐵(毫克)0.6。

脂肪(克)0.2,核黃素(毫克)0.02,鎂(毫克)4.0。

碳水化合物(克)12.3,尼克酸(毫克)0.2,銅(毫克)0.06。

熱量(千焦)259.6,抗壞血酸(毫克)4.0,鋅(毫克)0.19。

膳食纖維(克)1.2,生育酚(毫克)2.12,鉀(毫克)119.0。

灰分(克)0.2,鈣(毫克)4.0,鈉(毫克)1.6。

此外,尚含蘋果酸、奎寧酸、檸檬酸、酪氨酸、酒石酸以及柚皮素、柚皮堿、醇、香橙素等物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所含的果膠和鉀。均居果品中的首位。

蘋果是一種大眾化水果。它以果形美觀、色彩鮮麗、芳香馥鬱、甜酸適口以及上市時間極長(可周年供應)等特點,被讚譽為“溫帶水果之冠”。在民間,蘋果被製成多種食療佳品食用。

蘋果醬蘋果洗淨去皮核搗爛,過濾取汁,入沙鍋,文火熬成膏後加入適量蜂蜜而成,古稱“玉容丹”。日服2次,每次20克。本品具有通五髒六腑、走十二經絡、調和營衛、健脾益氣、養心悅神之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食欲不振、神疲力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