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攝製組的人都準備好了之後,武警官兵開著車帶著他們去了耶路撒冷的哭牆。
這哭牆又被稱為西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五十米,高約十八米,由大石塊築造而成。
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複。
千百年來,流亡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麵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牆’。
林宏他們在武警官兵的護送下到了哭牆。
來到耶路撒冷會讓人稍稍有些失望。
因為這裏看起來更像是華夏國內的三四線城市,但與國內的三四線城市也是有區別的。
這裏的城鎮規劃更為合理,而且街頭行車的人也很文明,而且很少看到有開豪車的,寶馬奔馳都很少,最常見的是韓國現代以及日本車。
按照譚紫鵑的說法,色列國的猶太人奉行‘吝嗇主義’。
這是猶太人的一種風俗,一種習慣,如果說是‘節省主義’‘低調主義’更為恰當。
在色列國就算一個年入千萬美金的家庭,也會自己帶孩子,如果被鄰居和親朋好友看到他們雇傭保姆,會被認為是奢侈是浪費。
到了哭牆後,林宏他們發現哭牆被分隔開,分成了男女兩段。
而男性的這邊要寬大一些,女性那邊的略窄。
而哭牆這邊並沒有人管理。
在不打擾其他人的情況下。
顏昭雪他們站在了哭牆邊。
而旁邊一個男子用英語詢問了顏昭雪他們是做什麼的後,自願擔當起了向導。
“這裏分為男人區和女人區,中間被一段隔牆隔開,你們也看到了,女人在這裏是要帶頭巾的,男人也要帶帽子。”男子道。
“不過像是你們這樣的外國人應該不用。”男子又道。
“這位先生,你也是猶太人嗎?”顏昭雪道。
“是,我是從德國遷移到色列國的猶太人。”男子道。
“你們猶太人看起來差異好大,我都分不清楚哪些是猶太人,哪些不是。”顏昭雪笑了笑道。
“正統的猶太人,其實和阿拉伯人長得比較接近,而因為兩千多年的遷徙,現在的猶太人混入了各個民族的血統,一般母親有猶太血統的會被認為是猶太人。”男子解釋道。
而男子又解釋了哭牆:“哭牆,是猶太教和猶太民族的精神象征,我們可以將心裏的事情說給哭牆,我們可以將眼淚灑在哭牆上,哭牆兩千多年屹立不倒,它代表了我們的民族特性。”
而男子說著,林宏則看了看這麵哭牆。
這麵哭牆說實在的就是一些切口齊整的大石頭堆累起來的石頭牆。
這麵牆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殘缺,但對於猶太人來說,這麵哭牆的意義非凡。
這麵哭牆在猶太人心中的地位,甚至勝過了耶路撒冷裏其他的古建築。
“猶太人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民族,他們的優點不是智慧,而是不屈不撓,曆史上有多少民族被其他民族融合吸納了不存在了,可猶太人沒有,他們一直保持著自我。”譚紫鵑就在林宏身邊她道。
“確實,猶太人確實夠頑強。”林宏點了點頭。
“而且猶太人也挺厲害,摩薩德好像就在耶路撒冷。”林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