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研究
文化藝術
作者:李新 付麗
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製,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這是因為,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和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多媒體軟件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優化了英語教學的環境,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以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及培養目標,構建了基於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期望達到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為他們今後的工作、學習和從事國際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基於環境的學習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自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之後更貼近學習者認知規律的一門學習哲學。它起源於杜威、維果茨基的經驗基礎理論以及皮亞傑的主客體互動性理論,強調知識與經驗的雙向建構。其中對多媒體教學影響的主要觀點有:
1.學生中心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是通過建構意義而獲得。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主動建構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
2.教學過程互動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和互動就不可能發生真正的教學;那些隻有教學表現形式而無實質性交往互動而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3.情境建構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係,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使新舊知識建立起聯係,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4.協作學習觀:建構主義學家指出,協作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者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完成意義的建構。
由此,基於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課堂教學把學習者、教師、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目標和教育過程等因素納入一個有機聯係的係統,把知識傳授和各種能力培養形成於課堂具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
(二)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及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它極力倡導學生從做中學,讓學生直接體驗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建構的主體。人本主義教育觀關注學生人格的發展和潛能的挖掘,強調情感和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習的自主性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應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合作學習、情景創設、主動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構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幫助,而非傳統教育中對學生的訓練或教導。基於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靈活性、能動性、探究性、自我監控性的理念正是源於這些人本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