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帝與端容皇後鶼鰈情深,但舉止持重,以禮相待,相敬如賓。端容皇後初進宮之時被封為美人,端方持重、賢良淑德,深得帝心,太後也對其稱讚有加,宮中對其評價甚佳。昭武帝愛屋及烏,著其父楚尚書負責秋闈,才子大選,培養國之棟梁。後懷有龍嗣,卓封為昭儀,不幸滑胎,日後查明為前皇後王氏所為,龍顏大怒,廢除王皇後,其父貶謫出京。後一年,經滿朝商議,封楚昭儀為皇後,敕封為端容皇後。
同年秋,晶煌盟軍大破雲軍,射敵將冷夜非於城頭,攻占延川。翌日,盟軍統帥翰王慕容拓遠被睿王誤殺,三軍慟哭,舉國哀悼。睿王撤去監軍一職,被罰回京複命,麵壁思過。盟軍帥印交予晶國大將淳於氏,淳於氏養子淳於康少年英雄,得昭武帝與太後青睞,為八公主賜婚。淳於康誓要上戰場殺敵立功,待功成名就之時方才迎娶公主,其少年豪情,可見一斑。
昭武帝乍聞翰王駕薨,悲痛欲絕,深鎖承乾殿,閉門不出,不見世人。待翰王靈柩抵京,昭武帝親迎至宮門之外,撫棺痛哭,在場群臣莫不掩麵涕泣。一時秋風悲吟,百木蕭條,萬物為之痛哭,天地為之變色。
相傳翰王葬之皇陵,昭武帝一連三夜置身陵寢之中,撫棺哀悼。兄弟情深,由此可見。第三夜後,終於回宮,卻深處承乾殿中,閉門不出,隻命人將奏折送至殿中,卻不見百官。群臣甚為憂慮,惟恐皇帝悲痛傷身。
廣平七年,晶煌盟軍停止對雲國的進攻,三國議和,多年之後相安無事。
昭武帝多次南下巡視,曾有當值內官傳出皇帝每次都有兩三日閉門不出,實際上是出門探訪故友。每次回來,都不免沉默寡言,往往夜間枯坐,對燭唏噓長歎。隻不知神秘故友所係何人。帝交遊廣闊、胸襟博大、重情重義,實是萬民之福。
昭武帝在位四十餘年,天下升平、河清海晏,百姓安居樂業,得享太平。昭武帝於古稀之年退位,傳位於嫡長子,年號靖泰。
煌史
哲裕帝甘露七年,煌朝與晶國結盟,盟軍由煌朝翰王慕容拓遠統帥,睿王沈風監軍。盟軍一路攻打雲國,勢如破竹,直至遭遇雲國大將冷夜非。
甘露八年,盟軍拿下延川,翌日,睿王誤殺翰王,被召回京,靜思己過。睿王此舉致使盟軍大權旁落,帝勃然大怒,於睿王回京當日在書房秘密召見,急怒攻心,一病不起。無奈之下,睿王暫代攝政。不日,帝崩。朝野震動,舉國縞素。睿王順應民心,繼承大同,年號建元,廟號景弘。新帝仁和愛民,下令國喪一切從簡。
建元初年,夏,宮中巨變。一武藝高超女刺客潛入皇宮盜竊,為景弘帝發覺,將其斃於掌下。有見過那女刺客麵容的侍衛傳出,此女肖似京城中有名的秦樓楚館中頭牌名妓依依,國色天香、閉月羞花。但知情者皆道並非其人,依依已於建元初年春節,冰船爆炸事件中粉身碎骨。
月餘,煌朝迎回流離他鄉多年的惠王,景弘帝一奶同胞,即後來的德惠帝。至於德惠帝因何而流落他鄉,此時方才歸國,旁人不知。此事牽扯甚廣,需從三帝父皇說起,不多諱言。
景弘帝在位一年,不曾納妃立後。原建元初年春節,曾詔告天下欲立新妃,但冰船爆炸之事影響甚大,景弘帝處理政務,宵衣旰食,立妃之事便暫且擱下,之後便連續發生刺客事件、又迎回惠王,於是便不了了之。
宮中曾有傳言,景弘帝對此女用情頗深,甚至不拘宮中繁縟禮節,尚未冊封便允其入主皇後寢宮。但此女來曆不明,伺候過她的宮女曾道她曾與景弘帝有一番爭吵,似是不願留在深宮,執意欲出宮門,甚至違禮出言不敬,言語失儀。朝中眾臣上表陳事,請求皇上收回成命,慎勿立此女為妃。帝麵如寒霜、冷笑不應,眾人心驚膽戰、汗流浹背。
後有傳言,此女離奇失蹤,立妃之事便不再提。
景弘帝迎回胞弟,便將玉璽拋於其懷中,飄然而去。景弘帝在位一年,不著龍袍,長年一襲白衫,絕然出塵、清冷高絕。知情者稱,當是時也,景弘帝白衣翩躚、長身玉立,風起身落,眨眼之間已不見了蹤跡。又有人稱,景弘帝白衣勝雪,隨風羽化,早已成仙歸去。
景弘帝飄然灑脫,實乃傳奇帝王。
德惠帝繼位,年號永寧,立皇後邸氏。
德惠帝繼位之後勤政愛民、廣施仁政,百姓交口稱道,頂禮膜拜。後與晶國、雲國議和結盟,在位多年未發起過戰事,天下升平。
德惠帝一生隻立一後,本是廣開言路、善於納諫,唯獨對眾臣諫言納妃、綿延皇嗣的表奏壓下不批,眾臣無奈。德惠帝子息單薄,皇後育有兩女,卻無皇子。眾臣上表逼迫無奈之下,德惠帝道出皇長子此時質於晶國,待迎回皇長子,便立為太子。此事方才勉強平息。
永寧十二年,皇長子回國。帝後二人喜極而泣,抱頭痛哭。皇長子風神俊貌、氣度天成。永寧二十年,太子弱冠,德惠帝傳位於太子,攜皇後離去,遊山玩水,再無人見其仙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