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馬聯。
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城市的大學,幸運的曙光從此降臨在他的身上,機緣巧合,又與家境背景良好的城市獨生女成就姻緣,烏雞從此變成鳳凰。看似以後的道路明亮無比,卻因為農村封建思想嚴重,作繭自縛,毀壞了一生的幸福,也引出了這段揪心的故事,所謂:
種下草籽長成花,花不開花草開花。
花開鮮豔無果實,怎到來年新發芽?
人物—蔡晶。
命運與她來說也許是寬恕,也許是懲罰。前半生由於自身原因鬱鬱寡歡,後半生由於女兒因素牽腸掛肚;前半生的多愁善感加上後半生的念女心切,注定了她的一生無樂,注定了淚水是填補她生命空缺的武器,也注定了她的生命中永遠也見不到明媚的春天。
春華秋實一場夢,夢中心碎頭也痛。
夢醒人去樓亦空,空空如也一場夢。
編輯部的劉主任發來信息,告訴玉潔她投遞的稿子通過審核,可以正式出版了。玉潔放下手機,長長的吸了口氣,像是卸掉了壓在身上幾年的大石頭……
這一夜,玉潔睡不著,雖說幾年的美國生活使她淡忘了這些痛楚,但重新翻閱這本叫“如果”的書,心裏還是久久地難以平靜。
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為了把這個故事公之於眾,玉潔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光用在搜集資料,不為了別的,就為了讓世人引以為戒,不要再犯“如果”的錯誤。有些事情是沒有“如果”的,一旦錯了,就永遠的錯了,沒有改正或翻牌的機會了。希望這本以真實人物為題材的故事《如果隻是夢一場》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少犯些類似的錯誤,玉潔心想。
事情還要從馬聯說去。
在六十年代中原大地上,冒出了一個名叫馬聯的孩子,就是這個名不經傳的農家小子,引出了這個令人揪心而又蕩氣回腸的故事。
馬聯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上頭有個哥哥,兩個姐姐,在那個窮年代,這樣的家庭是再平常不過了。馬聯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為的就是填飽一家六口子人的肚子,即便是這樣,家裏還是饑一頓飽一頓的,畢竟是兩個人幹活六張嘴吃飯,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歲月,想要真正的吃飽飯確也是件困難的事。
雖說農村的生活比較貧窮,但馬聯的童年還算無憂無慮,即便是生活再困難的時期他也還是衣食無憂。因為他占了個“好位置”,一家之中年齡最小,所以受到父母百般的疼愛,經常把自己的口糧允一些給小家夥吃。農村的貧窮生活壓垮了父母的腰身,卻從沒衝垮過他們對未來的渴望,他們知道農村的這麵朝黃土背朝天、出力幹活卻吃不飽飯的滋味不好受,他們也知道要想出人投地,走出農村貧窮的唯一途徑就是上學,上大學,上好大學;將來找工作,找好工作,到大城市找掙錢不出力的好工作。